美国人。她1952年时34岁,所以现在,呵呵……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进入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全身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她仍然在游着。

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离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几十分钟后——从她出发算起是15个小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又过了几个小时,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能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查德威克一生中就只有这么一次没有坚持到底。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同一个海峡。

问这个问题,不是脑洞大开,也问不出来的。

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是哪国人?

先给结论,捏碎一个原子,人类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办到了,并不是多大的事情,倒是我前几天回答过一个同学的捏碎一个夸克用大多力气的问题,比较清新和高逼格一些。

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是哪国人?

题主有两个知识点需要注意:

我们可以用手捏住一个原子吗?一个原子在现代人类掌握的微观尺寸来讲,其实挺大的了,我们用显微镜将物体放大到纳米(100埃)级别,几乎就可以看到原子了,放个图吧,大致上是这样的:

然后,是不是就要准备上工具了呢?且慢!

在这里,就是经典物理和量子力学的分界点了。

作为经典科学最辉煌时代的代表,拉普拉斯认为只要给我足够的参数,足够的运算能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中!就没有科学家不能确定的事情。捏个原子,分分钟搞掂的事情嘛。

可惜世事难料,量子力学诞生了;很不幸,量子力学统治了微观宇宙!

作为量子力学的带头大哥,波尔说,拉普拉斯,别傻了,你还想算宇宙了,你其实连个电子也预测不了!

至于你还想捏住一个原子,省省吧,你连它具体什么时间在哪里都不清楚——测不准原理,怎么捏?

捏碎一个原子花多少力气?大佬们看清楚题目,题主只要求捏碎一个原子,并没有要求捏碎一个原子核!

卢瑟福1909年,通过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就已经成功的击碎了金箔的原子。在一个用铅制成的容器,抽干净空气达到真空状态后,装入少量的镭或钋,使α粒子从小孔中放射,让α粒子束撞击很薄的金属箔(约100~10000Å),再利用涂有硫化锌的荧光屏幕来侦测。

镭核在α衰变中放出能量为4.78MeV的α粒子和能量为0.19MeV的γ光子,根据能量守恒,击碎一个原子,最少需要一个镭核发生α衰变,共需要4.97MeV。

和后世的能击碎原子核的大型粒子对撞机(LHC)提供的能量等级相比,LHC可以让两个原子核碰撞的能量达到了1000 TeV,卢瑟福当年的实验中的能量级别,的确是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了。

结语击碎一个原子,不用花多少气力;但你永远无法捉紧单一个原子。

我是猫先生,感谢阅读。

只有10亿吨是不可能成为脉冲星的,脉冲星直径通常20公里左右,却有超过太阳的质量,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10亿吨,这个数据来自观测,有误差但不会太大。

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是哪国人?

脉冲星是一类自转极快的中子星,以毫秒计算,可周期性地从两级向外辐射能量,只有被辐射的能量扫到的区域,才能观测到它的存在,至今科学家只观测到1600多颗脉冲星,直径在20千米左右。中子星的形成是由于超新星爆发后,恒星内部能量释放不足以支撑引力的收缩,体积急剧缩小,电子被压入质子成为中子,恒星的几乎所有物质都是以中子及其他高密度粒子形式存在。

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是哪国人?

原子的质量主要是原子核,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原本只有原子体积的亿分之一,中子星的引力使得原子内部的空间全都用中子填满了,单个原子的质量就增加了亿倍,单位体积的中子星物质质量就非常的大。由于质量特别大,体积小,因此它们具有非常强的磁场,同时辐射着强大的能量,还会吸收伴星的物质,科学家可以根据它们周围天体运行轨道、射电信号和X射线数据,结合相对论理论来推测它们的质量。

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是哪国人?

脉冲星等致密天体的质量测量是在现有理论支持下计算出来的,肯定会有误差,不过可能不是把它们的质量估计大了,而是小了,致密天体由于强大的引力,会剥夺伴星的物质逐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