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人的传说

有没有关于鲛人或人鱼的传说?

鲛人,又叫泉客,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神秘生物,和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相似。鲛人生活在中国的南海之外,善于纺织,可以制出入水不湿的绡,称之为“鲛绡”,陆游词中有“泪痕红浥鲛绡透”之句。鲛人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李商隐诗《锦瑟》里说“沧海月明珠有泪”。并且据说鲛人的油燃点极低,且一滴就可以燃烧数日不灭,传说秦始皇陵中就有用鲛人油制作的长明灯。

许多古籍中都有鲛人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南经》的记载是最早的:“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关于“人鱼”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南朝宋时裴骃所著的《集解》引述古人对于“人鱼”的解释为:“徐广曰:‘人鱼似鮎,四脚。’《正义广志》云:‘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二说:“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里说:“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太平广记》里说的更详细:“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太平御览》引用《博物志》(今本无),讲了一个故事:“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就是说南海有一种人鱼从水中出玩,住在人家多日,眼见米缸见空,主人将要去卖绡纱,人鱼向主人要一器皿,哭泣的眼泪成为珠子装满一盘子,来赠给主人。

西方的美人鱼传说和鲛人不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人鱼是生活在大海中半人半鱼的美丽生物,它们全部为雌性,善于唱歌,且歌声优美动听,可以摄人魂魄。它们以歌声来蛊惑过往的船只上的水手,使他们触礁而亡。

谢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文明之间从独立的发展到慢慢融合,但是当今天的我们,把曾经独立的不同文化对照来看,区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很多不同的文化诞生出了同样的幻想(指对于本不存在的事物)。这是文化发展的巧合还是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今天我们就对东西方文化中均出现的“美人鱼”进行对比一下。

有没有关于鲛人或人鱼的传说?

西方的人鱼,从古希腊神话就开始有了:海妖塞壬有时就以人身鱼尾的形象现身。神话中的各种怪异形象被逐渐用于建筑,人鱼也因此成为了西方世界普遍的建筑装饰。后来的罗马式建筑讲究对称美,于是人鱼开始劈叉了发展成裂尾的了。(形象参见星爸爸的图标)。

有没有关于鲛人或人鱼的传说?

而转身来到古代中国,中国最早有记录的对于人鱼的描述出现在中国古代第一奇书——《山海经》中。《山海经》分为《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全书记载了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位历史人物,400多个神怪畏兽。其中人鱼便是其中之一。

有没有关于鲛人或人鱼的传说?

在《山海经》中,多处提到了人鱼:青丘山的人鱼叫赤鱬,身形像鱼,但是有着人脸,声音像鸳鸯,吃了它可以不长疥疮。而氐人国的人们,都长着人脸鱼身,没有脚。

有没有关于鲛人或人鱼的传说?

大家以为这样的人鱼形象是什么样的?其实是下面的样子!跟美这个字真的毫无关系呐!

除了中国的人鱼缺少美感,我们的邻居日本似乎更是令人难以言表;看下图:

所以说,人鱼只是人类在文明开化初期,对于大自然尤其是海洋认识不足的时候,对于一些未知的现象和事物的猜测性解释,因为根据较为科学的分析:其实古代人们以为见到的人鱼其实是海牛在礁石上哺乳。其实憨厚肉肉的海牛看起来远比中国和日本的想象中的好看一些。

欢迎大家指正批评,记得关注点赞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