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为什么迄今还没有人去动,国家也尽力延时去发掘,我估计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秦始皇陵气势雄伟,乃中华第一皇帝墓,不可轻动。
二,秦始皇陵用几十万劳役,用几十年时间修建,其内部之秘密甚多,不易轻动。
三,秦始皇陵里肯定有无数奇异珍宝,在国家还没有想好采用什么办法来保存这些珍宝前,绝不可动。
四,秦始皇陵乃我中国一大古代建筑,其独一无二的规模象征着中华帝国兴起时的宏大和灿烂,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没有条件俱备的时候,是不会去发掘的。
皇陵被盗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历代皇陵保存完好的没有几座。但是皇朝更替,没有哪个王朝敢盗挖前朝的皇陵,如果做了,就必然给自己的皇陵留下隐患。比如曹操为充实军饷,,为专门盗挖陵墓特设摸金校尉一职,所以他死后百般隐藏自己的陵墓,迄今为止未找到他的埋身之所。因此,历代王朝无人敢挖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陵研究人员发现在秦始皇陵地宫在地下35米深处,因此即使考古队在地宫表面周围考察后说发现了几个盗洞,但是都远远没有挖到接近地宫的位置。据《史记》的记载秦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卫星遥感探测发现秦陵地下的汞分布与当时的秦帝国版图分布惊人的大致相同。由此可见,耗时39年的秦始皇陵设计完善、规模宏大,盗挖的难度太大。
敢盗挖秦始皇陵的都是盗墓者,但是由于盗墓者不敢大张旗鼓、规模有限,因此也没有成功挖到秦始皇陵。
在我们可预知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我国考古学家是不会主动开启秦始皇陵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久,郭沫若和吴晗登就曾经向国家申请考古挖掘明朝皇帝的陵墓,在多方考察之后最终选择了定陵,并且造成了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大失误。当时我国的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墓室们被打开之后里面的字画丝绸都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氧化。而且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足,导致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尸骨无存,楠木棺材也被当做垃圾扔掉了。
1958年,在工人修复西兰公路之时不小心炸开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1960年,考古学家清理出了乾陵羡道的大门,郭沫若等不及又向国家提出发掘。只是这一次周总理权衡利弊,拒绝了郭沫若的请求,他在郭沫若的计划书上写了:我们不要把好事做完,而应该留给后人完成。
周总理已经非常隐晦了,他的意思很明显,我们没有保护文物的本事,就不要糟蹋文物了,留给后人去吧。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就在其中。1995年开始,陕西代表团曾经向全国人大多次提起挖掘乾陵的提案,他们怀疑乾陵之中陪葬的丝绸和书籍已经因渗水而腐坏。这个提案只要一经提出就会全国大多数文物专家反对。
从万历皇帝的挖掘,到我国考古学家痛定思痛坚决不主动开挖乾陵,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正在一步一步增强,对于考古,我们更加理性。考古本身就是一件富有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事情,在不能保护的时候挖掘就等同于破坏,不能因为想要赚钱而不择手段。
相比于乾陵,秦始皇陵的挖掘难度更大。秦始皇陵之中有大量的水银已经得到了专家的证实,这是挖掘秦始皇陵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其次,秦始皇陵地处35米深的地下,占地56.25平方千米,清理陵墓上覆盖的泥土和挖掘保护需要花费巨大的经费,且需要耗费巨大的劳动力。届时考古工作者们能挖出怎样的国宝、遇到什么样的防盗机关我们暂时无法估计,也许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这就不是保护了而是毁灭。
当年兵马俑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全身绘有彩色的颜料,但是在接触空气的瞬间消失不见。曾有参加兵马俑挖掘工作的考古学家形容过刚刚被挖出来的兵马俑的样子,全身的彩漆十分艳丽,就好像是女子的彩裙一样。为了能恢复兵马俑身上的色彩,我们的考古专家们已经研究了20多年,和德国方面合作了10年,至今依旧找不到方法。兵马俑的问题尚且没有攻克,更何况是秦始皇陵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