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为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就是这样一位重于泰山的爱国的大诗人!后世之人之所以一直崇尚屈原,那是因为他的爱国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文风合力共振!
作为诗人,屈原之死为诗歌注入了悲壮的色彩!就诗歌审美高度与诗歌格局对后世的影响来说,自屈原以来,诗歌开辟了忧国忧民的具有民族与国家高度的审美意识,后世步其后尘者众,独辟蹊径者有之。屈原的诗歌及其风骨,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坚实的家国情怀的基础。不管后期的边塞诗,还是田园风,凡流传千古的,大凡与家国情怀有关。比如王昌龄、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陈子昂、辛弃疾、苏东坡等历代重量级的诗人作品,或大气磅礴,或浑厚深沉,或雄浑激越,或飘逸峭拔,皆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屈原的死,既是他对于个人爱国抱负无法实现的绝望,更是对于国家沦陷的哀鸣!更重要的是,屈原之死,唤起了无数人对于国家的大爱,从关注个体上升到关注家国命运的高度。 屈原是战国末年楚国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掌管宗族),他立志在衰朽的楚国变法图强,却始终寄希望于愚蠢、颟顸的楚怀王能够给予他足够的支持,最终在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去秦国囚禁致死之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在汨罗江边吟哦楚辞一篇后投江自尽。
楚王昏庸无能,张仪三戏楚王,屈大夫汨罗江边吟哦楚辞一篇后投江自尽。
在屈原之后,中国诗歌由小我彻底脱胎换骨走向大我。屈原之死,重于泰山,路漫漫其修远兮,后世之人,任重而道远!
谢邀/[玫瑰]盗版太多[灵光一闪]西城人(正版)[得意]谁也没逼死他,屈大爷是让人给推下去的,凶手至今未到案。屈原是个浪漫诗人,其诗文,楚词,影响甚广,粉丝无数[吻]比我多[捂脸]他有理想,有抱负,奈何得不到高层的赏识,无法施展,郁闷[流泪]俗话说得好,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屈原也有诗人特有的毛病,好色,闷骚?。他与楚怀王的爱妃眉来眼去出轨,传说还怀孕啦[爱慕]这事儿传到楚怀王的耳朵里,家丑不可外扬,怕丢人[流泪]遂将屈原贬官流放,后派人追杀至汨罗江边,将屈原装入麻袋,捆上草绳儿,其形状与今天的肉粽子相似,投入江中[流泪]每逢五月端午,粉丝们为纪念他,包些粽子,放入汨罗江。流传至今。暧昧须谨慎,出轨有风险。不管怎么说,也得感谢屈大爷[祈祷]让我等亨受了一天的假[捂脸]亲们,五月端午吃粽子时,不要吃肉的,一定要吃江米小枣滴[舔屏][我想静静]
屈原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是投水自杀的,可是他不该自杀哦!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最后自杀,因为国王“开除”了他。他之所以被开除,因为国王犯错,不听他劝告,他急了,说话不知道拿捏轻重。国王之所以不听他的话,因为国王相信他的政敌,那人叫靳尚。历来忠臣有一个毛病,为了打击政敌,去打击国王。“国王是犯错的动物”,这是人性,“匹夫不可面斥其过”,这也是人性,焉可只知其一,把自己推上绝路?屈原本来不必自杀。
忠臣大都想不通,他忠诚为国,怎么还有人反对,那人明明害了国家,怎么还能得到国王的信任。他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国王不能让任何人有绝对的权力,他一面把权力给你,一面要安排另一个人来分权夺权,使你不能为所欲为。
你屈原不需要政敌,国王需要靳尚来做你的政敌,靳尚是你的政敌,你也是靳尚的政敌,在国王眼里,你们两个并没有什么贤愚之分。国王这一套,古人叫帝王术,今人叫游戏规则,屈原应该接受规则,大家一同游戏,眼底只见广场,怎么会是绝路?他本来用不着自杀。
人生在世,祸福成败要看他遇上什么样的人。每个人有他的个性,有他的人格,你自杀也不能使他变成另外一个人。
俗话说大丈夫有三声无奈,妻不贤,子不肖,麻将不上张。
可能需要解释一下,麻将是牌戏,你盲目拿十三张牌,然后随机摸牌吃牌碰牌,把杂乱无章的十三张牌组成某种格式,不上张,就是你得不到你需要的牌。到了屈原,这三句话可以改成君不贤,臣不忠,麻将不上张。西方人打梭哈,好牌不来,他可以把手中的烂牌往桌子上一丢,这一局我退出。
打麻将不同,旡论如何你得一直打下去,竭尽所能组织你的牌,不计成败,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这才说,屈原不该自杀。
秦灭楚国是屈原的大恨,但是在文学史上,屈原统一了六国。他创造了一种叫做“骚”的体裁,继诗经之后居中国文学的主流,骚影响汉朝的赋,赋又影响了六朝的骈文,骈文又影响了唐朝的律诗,唐律又影响了宋词,直到梁启超,胡适之,余光中,余秋雨,笔下犹可见骚赋的加持。这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相较之下,楚国一世的政权算不得什么。
屈原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死后五十五年楚国灭亡,楚国的残山剩水还有足够的时间让他吞吐开阖,文学史为他再添几页,那又是何等光景!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他居然就这样自杀了!
哀莫大于心死,生无可恋,即使归隐山林又能如何呢?对于屈原而言倒不如死,他当时的心境又有谁能了解呢?也许对当时的屈原来说,死是一种解脱,也是最后通过“以死一搏”的无声的抗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