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祯卿,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相比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徐祯卿、祝枝山和文徴明,徐要“低调”太多,甚至在后来一些影视中被“周文斌”替代。但徐桢卿既列吴门四子,必有几把刷子。
徐桢卿徐祯卿,吴门四子唯一的进士,后信奉道教
先看为何徐桢卿名声远逊唐、祝、文1.博士之所长徐祯卿,大明之所短。国人皆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古代各文学形式的兴盛期,而书画在历朝则一直盛行。
然而,徐桢卿不擅书画,擅诗文。这好比今日之文学之于影视,冷门领域,流量远远不够。另外三人皆擅书画,且各有绝技,都是热门。
2.据说徐桢卿颜值不堪。打个比方,大明三大才子好比顶级实力派,不靠颜值;明江南四大才子只能算当红小生,颜值太低怎么混?
3.徐桢卿(1479-1511年),英年早逝。他可以逆袭的时间太少……
可见,徐桢卿所长为大明“冷门领域”、其貌不扬、英年早逝,都是他名声不及另外三人的原因。
“仙人好博弈,时下绿云中。一片苍苔石,落花长自红。”徐桢卿说的大概是这个样子吧。
徐桢卿文学成就徐桢卿历史定位为:明代文学家。徐年少聪慧,擅文理,不及弱冠即成名,曾以“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句蜚声江南。
1.徐桢卿“文雄”之誉。
16岁著《新倩集》,后作《叹叹集》;22岁作《江行记》;24岁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26岁作长诗《榆台行》。另有《迪功集》、《翦胜野闻》、《异林》等。
榆台高以临匈奴,匈奴之罪当夷。战不利,师被围。 师被围,士无粮,渴无浆。拔剑仰天诀,壮士饿死亡。 弃尸不保,蹂藉道傍。嗟尔从军之人,行不来归。奈之何,心伤悲。徐桢卿诗文颇多,今天同志们可以在网络查询“徐桢卿诗全集”,可以看到热心人士收录124首。徐桢卿诗风清新雅调,并非老成晦涩,也非花前月下,有白居易之风,不难懂。
2.“前七子”之一,排位第三。
徐桢卿26岁中进士,后,名列“前七子”,即“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
前七子皆为进士,提倡复古之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明朝八股文之风糜烂。“前七子”之主张诗歌复兴,文学变革,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尽管复古运动有些“刻意”之嫌,但徐桢卿的观点多有精辟、独到之处。
3.徐桢卿之《谈艺录》
《谈艺录》为复古之论作,提倡“重情贵实”、“因情立格”,被誉为大明诗话史之精品。著作中的观点,在前七子运动中更具创新思维。
清初诗坛盟主、探花郎钱谦益,向来对复古冷眼相待,看看他对《谈艺录》怎么花式吹的:
“专门诗学,究订体裁,上探骚雅,下括高岑,融会折衷,备兹文质,取充栋之草,删百存一,至今海内,奉如圭璧”。钱钟书先生,有部中国古代诗文论艺专著《谈艺录》,书名就是借用徐桢卿的《谈艺录》。
4.后人评价
《明诗综》评“徐桢卿诗情深”。徐桢卿诗格高雅,颇有汉唐之风。尽管徐桢卿观点尚古,但诗风仍流溢吴中之风流……
《明史》:徐桢卿“吴中诗人之冠”,“熔炼精警”,长七言,精绝句,风清逸,情隽永。
《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选),录徐祯卿诗达23首之多。作为更负盛名的另外三才子,只有文徴明2首被收录。可见,清人眼里,徐桢卿文学成就,远非另三人合力可及……
小编观点有句话,人生,机遇也。徐桢卿只擅在大明已没落的诗文,不擅书画;貌相与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相背;英年早逝。影响力不比另外三人。
还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论书画,我徐桢卿是不行,论文学成就,我徐桢卿32岁的成绩,够你们仨赶一辈子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