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1957年建成黄鹤楼哪一年建成。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美誉黄鹤楼哪一年建成。

武汉长江大桥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中山路黄鹤楼哪一年建成;线路全长1670米,主桥全长1156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总投资额为1.38亿人民币。

扩展资料: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中国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

天下第一楼到底是指哪座楼阁?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蛇山之巅。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种种神异的传说,一说三国时蜀国大臣费祎在这里跨鹤登仙而去,另种传说是有人看到仙人跨鹤而来,还有一种传说是有神仙在楼上墙壁画了一只黄鹤。实际上,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223)的著名建筑,最初建在江边的黄鹄矶上,因而命名为黄鹄楼,后人念鹄”为“鹤”,于是便讹传为黄鹤楼。大江南北众多名楼当中,黄鹤楼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哪一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建于哪一年?

黄鹤楼哪一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建于哪一年?

黄鹤楼哪一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建于哪一年?

黄鹤楼的建造最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三国时期,吴国为了控制长江中上游地区,在长江边上修筑了武昌城,又修建了黄鹤楼用来瞭望敌情。随着历史的推进,黄鹤楼的军事用途逐渐淡化。因为黄鹤楼修建在江边高处,位置优越,视野开阔,到了唐朝演变成为著名的景点,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

为了登高望远,扩大视野,历代都对黄鹤楼有所增修。宋代的黄鹤楼为二层建筑,明代增至三层,清代则扩至五层。黄鹤楼在清代光绪年间毁于大火。1981年黄鹤楼再次重建,完全复制了清代示的五层形制,并迁移到了1千米之汉黄鹤楼 外、61.7米高的蛇山之巅。这样,黄鹤楼拥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登上高楼,只见长江奔涌,江山如画,让人心旷神怡。

黄鹤楼建筑大气而不失精巧,它采用了四边套八边形 本框架是个四边形,四边形当中又套着一个八边形,形成了所谓“四面八方”的造型,庄重而又富有层次。

楼的各层分别伸出12个翘角,整个楼身共有60个翘角,仿佛一群黄鹤展翅欲飞。楼的内外,绘有仙鹤、云纹、花草、龙凤等图案,描绘、渲染着黄鹤楼的种种传说,让人浮想联翩。 因为黄鹤楼既是建筑精品又是游览胜地,所以吸引了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其中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名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更使黄鹤楼名声大振。悠久的历史,令人神往的传说,加上接纳长江和汉江、俯瞰武汉三镇的优越地理位置,因此黄鹤楼被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楼?关于它的历史传说都有哪些?

黄鹤楼的千古名声,主要来自唐朝诗人崔颢。诗仙李白壮年的时候,曾在湖北长住。一日来到蛇山上的黄鹤楼,看到长江美景,诗兴大发,正准备题诗留念,一抬头赫然看到崔颢题在那里一首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反复吟咏,不觉入迷。为什么入迷呢?用现在的话说,这首诗写得太带感了。仅就开头四句来说,寥寥二十八个字,黄鹤二字出现三次,本是诗文大忌,仿佛缺乏词素。可是你读!随便读!非但一点也不啰嗦,反而一气呵成,凭栏怀古的幽远思绪,油然而生。你说他写得有技巧吧,其实很朴素,既像喃喃自语,又像和朋友聊天;你说他写得没技巧吧,又总觉得他这是巧到了极点,大巧若拙。常言说得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面对这样一首好诗,李白不禁也起了好胜之心,但是无论怎么搜肠刮肚,蹦出来的文字就是不如崔颢的精彩。最终,李白将笔扔下,长叹道:“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话虽如此,李白心里一直记着这件事。终于,李白游览金陵凤凰台的时候,用崔颢的笔法写下了一首七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这首诗,当然也写得很好,成为历代传诵的名作。然而,如果与崔颢的黄鹤楼比起来,还是有差距。从前四句看,李白使用了太多的元素,反而显得突兀。而且吴宫、花草、幽径和晋代、衣冠、古丘,虽然对仗整齐,但是也产生了一种刻意之感。“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景,倒是勉强可以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媲美。可是到了落笔之处,“长安不见使人愁”,又比“烟波江上使人愁”多了一丝俗气。所以,即便有诗仙佳句加持,南京凤凰台在历史上的名气,远远不如武汉黄鹤楼。

也有人怀疑,李白因见崔颢诗而弃笔黄鹤楼的故事,是后人杜撰。但是从他在凤凰台写的这首诗来看,李白至少是在模仿崔颢的。而李白写的另一首诗,更说明他对这件事确实难以释怀,那就是不怎么有名的《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还是陆游说得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崔颢这首黄鹤楼诗便是典型。即便是诗仙李白,也只有艳羡的分。其实,当李白不再在意崔颢的时候写黄鹤楼,便精彩多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