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五子良将之首,建安24年,在关羽北征曹仁,围困曹仁于樊城的时候,曹操先是派遣于禁和庞德率军三万人救援曹仁,但是当时汉水暴涨,导致三万援军全部成为关羽的俘虏,而后主将于禁投降,副将庞德被俘而死。
相信当时曹操非常恐惧,当时于禁曹操有三十年的从属关系,被誉为五子良将之首五子良将之首、是当时唯一假节钺的人,能力非常强,而且曹操也相信他忠心不二,但是临危不如庞德,这位的举动和蜀汉的糜芳士仁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结局不同的是,因为曹操的及时运作,于禁的投降没有导致趋势崩溃。而糜芳士仁的投降直接导致荆州易主、关羽败亡。
这里,不光曹操有疑惑,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啥跟曹操几十年的于禁在危难之际直接投降,反而不如庞德?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历史上蜀汉糜芳的投降导致的后果更加恶劣五子良将之首。于是,于禁的投降被忽略了,反正他投降不投降都没有最终改变大局。
如果想弄清楚这个原因,必须得把时间从现在或者历史中拉回汉末三国乱局之中。当时,因为天下大局崩溃,儒家固有的忠孝治天下变成了无法实现的口号,毕竟,长久以来号召大家忠于天子、孝于父母,这样几百年的宣传一夕之间支离破碎,掌握权势的军阀有一个天生的短板,无法号召大家忠于自己,因为自己一样无法忠于皇帝,这一点,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更加明显。
因为曹操特殊的关系,他的部下始终有两组,一组终于自己的部下,一组终于朝廷的部下,当天托名汉相的时候,两方勉强还能精诚合作,但是当野心拓展,两方就心生芥蒂,但是曹操没办法以忠孝的理论来统合。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内部混乱,而部下做什么都很正常,不管是投降还是背叛。
天下混乱不堪,兵祸连年,死于战乱的人很多,出于最基本的求生欲,很多人都随波逐流,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现实之下,委曲求全,一般小民朝不保夕,对于那一些达官贵人来说,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反而因为身份特殊,反而成为特别对待的目标。
对于这一些人来说,当朝廷权威流逝之后,各路军阀成为土皇帝,不管是文官武将都由原来忠于朝廷变为隶属于军阀,当忠孝关系崩溃,正义不复存在,剩下的就是利益了,而且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以利益为前提,所以人思考事情,肯定以对自己最好的那一点靠拢。
毕竟,形势比人强,当大势所趋的时候,任何个人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比如当洪水来临的时候,三万曹魏生力军顷刻间变为俘虏,不是于禁和庞德无能而是,情势让他们无法有作为,等待在眼前的只有两个情况,一个投降,一是死亡。于禁选择了投降,庞德选择赴死。
同一个时间,于禁和庞德的选择背道而驰,这里,并不是于禁贪生怕死,也不是庞德舍生取义,而是他们所面临的形势不一样,根本没办法有相同的结果。
先说庞德,他本来是马超部下,在曹操击败马超之后一起投奔张鲁,而后马超背叛张鲁,投降刘备,庞德被遗弃,后来曹操攻打张鲁的时候庞德被迫投降曹操,并且受到重用,成为于禁的副将,可是这一次被关羽擒获。
对于他来说,没有机会在投降了,因为他曾经故主在成都,当时丢了他不管,正常人是没办法再次相见,再者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投降,如果选择投降,他根本就一文不值了,对于蜀汉而言,他不过是一个临危而降的俘虏,他投降的价值不大,也就没有投降的余地。但是他拒绝投降,他的形象一下子就能高大起来。
而于禁不一样,他是左将军、在曹魏资历能力都相当好,投降之后肯定有不错的待遇,再者,他一开始是鲍信的部下,讨伐黄巾、讨伐董卓等都说明他或许心存汉室,至少在名义上,和曹操是同僚,并不是曹操的部属,这就让他投降关羽没有什么道德压力。毕竟,当时曹操加封魏王,架空汉献帝都是不臣的举动。
再者,当时对于于禁来说,赴死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最了解曹操的情况,关羽先是击败曹仁,随后三万生力军成为俘虏,能够集结起来的援军不多,当时夏侯渊在汉中败亡,西线受到刘备的压力很多,东线孙权觊觎合肥,而许都忠于汉室的人只想搞个大事情,曹操内外交困,只要关羽突破曹仁,几乎就可以剑指许都,曹操的未来前景堪忧,事实上曹操已经考虑迁都邺城。
这样的背景,投降不是什么屈辱的事情,如果关羽拿下许都,曹操的身份肯定从汉相变成汉贼,忠于汉贼毫无意义,反而投降才是及时地弃暗投明,权衡利弊,于禁做出投降的举动毫不意外,只是,因为曹操策反孙权,使得关羽后方失守,于禁的投降变成了贪生怕死的结局。
否则,当时孙权如果不背盟,而襄樊危在旦夕,如果关羽成功拿下许都,刘备出于安抚曹操部众的目的也会厚待于禁,那么他的风评就会好很多。或者,换句话。相对来说,于禁投降肯定是误判形势,如果他知道关羽最好败亡的结局,当时肯定说啥都不投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