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历史上,知名才女虽然不少,但是让后人记忆犹新的并不多中国历史学家。
特别在历史学上中国历史学家,知名的大才女相对更稀少。
我们今天来说一下中国历史学家,历史上第一位女历史学家,这个人就是东汉的历史学家班昭。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出生一个家有藏书,内有于财的显贵人家。
可以说她的出生也有关系,父兄都说有才华的,特别兄更是文学家。
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外加她天资聪颖努力,使得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多才,见识广识的学者。
对祖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整理出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
《汉书》多用古字,对于很多人而言比较难读。
班昭曾在皇家图书馆的东观藏书阁讲解《汉书》,注解很多东西,让后人理解很清楚。
同时她也是一个文学家,写过赋、颂等文章十六篇,由于种种原因,只有《东征赋》等八篇流传下来。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
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
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
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
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有哪些历史学家写过《中国通史》?
谢邀!一个问题没人回答,我来抛个砖!
写通史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概观无法一一照顾,细节不能一一呈现,要用三言两语把一个历史事件交代清楚,又要做到兼顾全局,实在很吃力。 故而叫得出来名字的历史学家基本都是各自领域的高手,鲜有在此基础上的通史著作或者通史立论之下的专题研究。
人或每每提及钱穆的《国史大纲》,认为是中国通史里的典范,抑或是必读书。但大家往往忽视一个基本事实,即这本书既然称为大纲,其实就是一本讲义而已。也就是相当于钱穆给大家写了个目录提要,里面的内容,你得自己往里填。
这本书又受当时时代背景的限制,不免突出民族自豪感。里面说的,情绪多于事实。且要注意,当时作者不过四十出头。对历史学家来说,这个年纪要把握好如此宏大的题目,是困难的。
在四十上下的年纪,就能写出一本通史的,同样的有吕思勉。他等于是钱穆的老师,在1922年他就已写出了《白话本国史》,更在1939年写出《中国通史》,此时也是他个人学术的巅峰。 这两本书可谓是一脉相承,后者显然是前者的2.0版。
全书先将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习俗等种种制度盖棺论定,再开始逐一讲朝代的故事。这种写法现已绝迹。 他的史识功力,只有读过他的文字,才能体会。有人诟病他的各本专题史是史料的堆砌,但也有不少灵光一现,而中国通史则是他的集大成之作。
等而下之,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除了不停引用史料原文,愣冲自己内行之外,连天京变乱这一重要事件都一下抹掉,这是极不负责的。 至于白老先生主编的那12卷的《中国通史》,完全是断代史拼凑而成的通史,已不值一提。
尤需注意的是,海峡对岸的几部通史,傅乐成的《中国通史》和姚大中的《姚著中国史》(大陆版的名称如此》,及尚在连载之中的杨照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现在已出到第6册,南北朝还没讲完。
以评判吕思勉的标准,来这几本通史。傅乐成的书,中规中矩,波澜不惊。读者面向中小学生或一般历史爱好者。若要进阶,很容易碰到天花板,像极了《白话本国史》。
而姚大中的通史则极有分量,煌煌五大册,史实散于字里行间,关键阐述脉络,是不可多得的贯通之作。视角站得高,又不流于空泛和粗枝大叶,算是恰到好处。 惜其参考本国资料以外上,多数引日本学者的成果,不见欧美学者的论述,比较遗憾。
而杨照的书,欧美范十足,语言也更现代化一些,观点很新,又言简意赅,极适合入门。可惜不是大段文章,而是几千字小文组成,结构性稍差。
今天就谈这么多,有机会再来扯扯国外的中国通史写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