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的作品?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苏轼的作品。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你处于人生低谷辗转痛苦时,或者在生活中过得不如意求安慰的时候,这首词就是一碗最正能量的鸡汤苏轼的作品。十多年前我潦倒困窘之时,去某大学面试求职,就是试讲的这首词。我含着泪讲完之后颇受好评,其实我知道那是讲给我自己听的。后来,这首词伴随着我走出人生低谷,直到渐入佳境。
苏轼这首词写于著名的“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官到黄州。在黄州呆了三年,苏轼渐渐地从人生沮丧中恢复过来,天性乐观的他适应了偏僻的乡野生活,竟然跟朋友们前往黄州的乡间去相地买田,打算在乡下过点农家乐的小日子了。这首词就写于这种背景下。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整首词既写雨中即景,也写人生际遇。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词在浅显流畅的语言中深蕴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和人生境界。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但冠以“莫听”二字,就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体现出他坦然自在的性格。“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徐行,是指苏轼意态安闲地哼着小曲散着走,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带了些抗争的倔强。比起他那些狼狈逃窜避雨的朋友来说,他显得是那么有个性!“竹杖芒鞋轻胜马”三句既是当时的场景,也象征着他的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有平头百姓之意,不过,即便是身为平民,又有什么可怕呢?此处应玩味的是,竹杖芒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的坐骑,苏轼如此对比的写法,分明是指心境的轻松,远离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所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顺势而出洒脱至极,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呢?任它雨打风吹,我自如如不动。
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颇见性情,似乎山水有情,相拥相依。“回首”三句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各种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最终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苏轼所仰慕的,但终其一生,苏轼在现实生活中从未退隐过。有道是,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苏轼也曾经嘲笑自己“未成小隐聊中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实,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其欲归之处,也并非田园乡土,而是一个能使他那不合时宜、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所以苏轼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因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但在苏轼心中却无晴无雨,勘破一切,正如金刚经所言,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最末这句才是篇中的主旨,也体现了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有类佛家的先“执”后“破”。在上片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执的超脱。如果将上片的结句比喻作神秀和尚的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苏轼此时“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次韵王延老退居见寄二首》其一),似乎顿悟到了方才的冒雨徐行也多少有些强自作态。现在雨过天晴,一切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就如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词人这才回到真我,体悟到生命的真谛,这也才是真正的彻底的“破”境、空境。
苏轼一生起伏坎坷不断,有人计算过,他从20岁到60岁,平均每两年就被人诬陷或贬官一次。想想看,如果没有洒脱旷达之心,他怎么活得下去?这首词于平淡词句中蕴含了惊人的醍醐灌顶的能量,苏轼在其中所昭示的人生境界,我把它总结为六个字“敢担当,能超脱”,既敢于直面最惨淡的人生,又能够从世俗烦恼中超脱出来,这就是我们做人应该追求的境界。
(本回答配图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