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中国古代史上负有盛名的杰出人物范仲淹介绍!其名著名篇名言,流传千余年至今,并且继续流传下去,真乃“经典咏流传”!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介绍、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也擅于写词)。逝后谥号为“文正”二字,后世尊敬的称他为“范文正公”。
?范仲淹,小时家中多难,两岁时父亲过世,和母亲随着继父(小官吏)四处迁徒范仲淹介绍。26岁科考中进士,因秉性耿直,敢于直言阵词强谏,得罪一些“势力”之徒,连连遭贬斥,不受重用。
?后来,调往陕西,任安抚副使,励精图治,采取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再来进犯。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话语,范仲淹成为了军事家。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政知事,又提出了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朝中保守所憎恨,并外放于任州、邓州、青州等地做知州。
?1044年,范仲淹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范仲淹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至今应有教育意义,成为千古名言!
宋朝官员范仲淹是怎么死的?
回答之前先礼拜范先生千古!
如果是客观上将,范仲淹是某年某月病死于赴任的路上的。但我想这并不是题主询问的本意。
如果深一点从范仲淹为什么会客死他乡的角度出发的话,就必须得提一下范仲淹这个人的特殊之处。
首先将范仲淹单纯看成一个宋代普通官员,是不对的。中国历史上有个比较怪的事情,但凡伟大的文学家,一般做官都不太行,比如李白,比如杜甫。
但有一般就有特例,古往今来既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又在政治仕途上大有作为的,并不多见,范仲淹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论文学,《岳阳楼记》不管从文采,还是思想上,都可以说是光耀千秋之作。
论仕途,范仲淹官制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已经达到了人臣的巅峰。当然单单做高官并不能代表什么,真正让人每每读史兴叹的是,范仲淹不论是从战略眼光上,还是具体实务的操作执行上,都几乎是出类拔萃的好。
战略上他为了解决北宋王朝中期的财政问题,三冗问题,提出了变法措施,也就是后来的庆历新政。战术上他在镇守陕西时,通过一系列正确的举措,不仅照顾了当地百姓的利益,还似的宋朝在与西夏的对峙之中扭转了不利局面,历史上宋朝唯一一支能打的军队西军,也是在他的扶持下成型的。
综上,说他是国士无双,简直不能太恰当。那么这跟他的死有什么关系呢?
现代有个说法叫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范仲淹的问题就在于,他太完美了,完美到那些跟他持不同意见的政敌,都找不到他的破绽,只能通过不断频繁的给他换位置来压制他。
有人要说那把他远远的派去偏远地方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一直让他奔波呢?
答案是范先生太认真,太厉害了,让他长时间在一个地方为官,必然因为政绩显著而不得不升迁他,让他重回中枢,这显然是那些政敌们所不能接受的。
那么范仲淹先生为什么不辞官呢?我想这个问题在《岳阳楼记》之中范先生自己已经给出答案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着这句话里的道理。另一个角度上,他也不敢辞官,虎死威犹在,只要范先生还活着,还在朝堂的政治体质之内,天地间的正气就还在,那些高官显贵就不敢松懈,天底下有革新之意,有强国富民之心的士子们,就还有一面旗帜。
所以说,范仲淹先生是死于万马齐喑的时代,也是死在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伟大情操和理想之下。
以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