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我们太熟悉不过,他的霸业和政绩也无须再赘述。但我们对他晚年的凄凉光景感到唏嘘,这样一个为中原国家做过那么多事功德显赫的霸主,当身体老去不能再为天下发挥余热时,时代却狠狠抛弃了他,甚至身边的人对他不闻不问,导致死了也没人发现,尸体长满了蛆虫,这未免让人震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代霸主的结局如此不堪呢齐桓公?
通常我们认为齐桓公,齐桓公晚年不听管仲临终之言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小人,因而致内乱发生,祸及自身。但事实情况真是如此吗?显然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内因其实是立储的问题。齐桓公没有把握好立储这关键一关,自古以来,君王更替权力交接之际的动乱,大多由立储问题引起。
立储关系到子嗣齐桓公,子嗣又要涉及到后宫。齐桓公的后宫还是充盈的,子嗣也可以用开枝散叶来形容,并没有像秦武王一样死后因为没有子嗣而引发季君之乱。
根据《史记》统计,齐桓公的后宫主要有三位正室,王姬、徐姬、蔡姬,但都没有子嗣。齐桓公好色,除了三个夫人,还宠幸了至少六个小妾,这些小妾都为他生了儿子,分别是:
长卫姬,生无诡;
少卫姬,生惠公元;
郑姬,生孝公昭;
葛嬴,生昭公潘;
密姬,生懿公商人;
宋华子,生公子雍。
齐桓公在世时也不是没想到立储的重要性,事实上早在管仲健在时就将立太子的事提上了日程。史记载,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把郑姬的儿子孝公昭托付给当时颇具名望的宋襄公,想借助宋国的力量来立孝公昭为太子。本来这事做得挺好,反正六个儿子都是庶出,哪个合格就立哪个,只要立位稳固了,就没人敢不服。
偏偏这个时候节外生枝,齐桓公又缺少主心骨,导致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史载,长卫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无诡当上太子,买通易牙,易牙又贿赂齐桓公身边的宦臣竖刁,给齐桓公送厚礼,极力讨好齐桓公,易牙得到齐桓公的信任后,就游说孝公昭的不是,夸赞无诡的贤德,用各种手段软磨硬泡逼迫齐桓公废孝公昭改立无诡。
齐桓公抵挡不住这些人的糖衣炮弹,居然答应易牙改立无诡为太子,当然,齐桓公还是有顾虑的,毕竟立太子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这一承诺迟迟没有兑现。不过这样一来,也为其它庶子争立储君的野心提供了可能。
这件事直接为后来的五子之乱埋下了导火索。
管仲死后,齐桓公也进入了人生暮年。之前国家大事包括立储大事还得由管仲参考,甚至决断,我甚至怀疑齐桓公迟迟没有执行改立太子一事,可能就是因为管仲的坚持。现在好了,这个障碍没了,这时候另外五个儿子一起跳出来,都要求齐桓公改立自己为太子。一场动乱已在悄悄酝酿之中。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内政彻底失控。易牙和竖刁勾结,杀光孝公昭的支持者,扶持无诡为君,孝公昭逃亡宋国。而这个时候,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的尸体早已爬满了蛆虫。
从立储的问题上可以窥见,齐桓公晚年缺少主见,遇事优柔寡断,过于听信他人,不然,不会有后来的五子争宠事件,自己也不可能死后无人收尸。
文/堰风
齐桓公之死对诸侯的影响是哪些?
纵观春秋历史,齐桓公之死,可以说是齐国国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齐国步入了难以挽回的下坡路。同时,齐桓公之死也可以说是春秋时期霸业交替的转折点,齐国衰落,晋、楚日渐强盛。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春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古葵丘会盟,周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然而,这样一位具备雄才大略、名垂千古的君主,却在晚年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最终导致齐国陷入内乱,齐国的霸业最终衰落。这之间巨大的反差,常被后人反复评说。
齐桓公之死,造成直接影响的两个诸侯国,便是宋国和晋国。
齐桓公可以说是“成于用人,败于用人”。齐桓公早年重用一代名相管仲,推行改革,造就了齐国的霸业;但齐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先死,重用佞臣公子开方、易牙、竖刁等人,齐国开始走下坡路。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互相攻打,齐国陷入混乱,太子公子昭逃奔宋国,向宋襄公求救。
公子昭求救的这位宋襄公,正是后来在泓水之战中“心怀仁义”,被楚军打败,沦为千古笑柄的宋襄公。
宋襄公联合曹、卫、邾攻齐,助太子昭即位为齐孝公。
有意思的是,这次平定齐国内乱,让宋襄公声名鹊起,帮助太子昭夺回王位的宋襄公一时间也由此开始了争霸的行动。尽管后在泓水之战中大败,但宋襄公之所以被后世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与此次平定齐国内乱关系颇深。
动乱已平,但对于齐国国力已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齐国陷入动荡之时,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即位,开启了晋国的霸业,晋国逐步取代齐国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齐国的混乱还没有结束,此后昭公、懿公、惠公时期,一连串的争位让齐国国力衰落,霸业已竭,此时的齐国只能跟随晋国与楚国争霸。
此后齐顷公时期,齐军在鞍之战中被晋军打败。灵公在位时,齐国讨伐鲁国,晋国率十二家诸侯伐齐,齐灵公亲自率师御敌却被联军击败,彻底宣告了齐国霸业的终结。
“公子小白”创立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历史上,但其晚年的错误造成的一系列悲剧,也应为后人所警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