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打进成都后张献忠,开始有段时间确实是想坐地称王,为此专门下令约束队伍不得随意骚扰百姓,所以开始有段时间,大西军基本还算是能和蜀人相安无事;无奈他和他手下的班底的政治素质实在太差,比李闯王他们这方面都差了好几个档次,逐渐情况就失控了,最根本原因就是大西军当时还无法如帝制官僚那样征粮收税,还是老想打草谷。。。后来八大王绝望的发现他自己恐怕只能当一个流寇首领到处烧杀掳掠,而甚至无法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统治一个省份,这个时候他彻底陷入了狂暴状态,然后就是大屠杀了。
明朝华阳县令沈云祚张献忠,被大西军所杀,儿子沈荀蔚写了《蜀难叙略》,《蜀乱》的作者欧阳直是大西军叛徒,《蜀碧》作者彭遵泗和他哥哥都是大清官员,其外曾祖父生员王志道被大西军所杀,够得上客观中立第三方的也就是传教士了,但是传教士掌握情况做不到全面。
李闯王在有志夺天下以后张献忠,大顺军倒还真的是以拷掠富户为主要财政来源,大顺军那几年专门得罪地主官僚,对没啥油水的平民骚扰较少。虽然后世士人很喜欢黑闯王,但他们也没把他写成丧心病狂搞人口灭绝的人物,毕竟两者程度差异很大。
张献忠爱民如子是扯蛋,流寇本来就是靠抢劫杀人发家的,正如楼主所说几乎所有人都说张献忠好杀人,那给张献忠洗白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 当然,认为张献忠屠蜀把四川人都几乎杀光了,那又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以当时的杀人效率以及张流窜作战的性质,他就算有心把四川杀个干净也做不到。
但是八大王的队伍连这个水平的管理方式都维持不了;他在川西搞得大屠杀,其实是有顺序的,大致是先屠杀官僚士人和各种僧道医巫之类专业人士,然后再屠杀底层草民。
流民军在四出流窜和征伐的过程中,疯狂烧杀掳掠是极其普遍的事情;当年明军的前身淮右军也是干的不亦乐乎,但如果流寇变成坐寇,就涉及转型问题,这个时候就要考验其大佬和手下马仔尤其文士方面的政治素质了。朱元璋在这方面就是很好的例子。
清军不入关,李自成和张献忠必会争斗内战,谁会胜利?
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张献忠输给李自成的时候多。首先,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就有一种局势,就是川中之地地形易守难攻,占据这个地方,自保容易,出击扩展难。就像三国诸葛亮建立蜀国首先目标是自保,有根据地图发展。然后杀出川蜀之地,争夺天下,但他没能成功,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形的束缚作用。外出扩张只有两面出口,荆州一失去,就剩一个出口,结果一直被封堵死,难以取得扩张果实。
李自成占领陕西全境几乎就堵住了,张献忠的出口,在李自成东征北京时,两方为争地盘谁也没占着便宜,还是各守自地。但是,李自成一路攻击,拿下北京,如果政策谋略得当,军政民三归一拿下,全国大多数地盘就是他的了。再调动集合全国之兵马,以优势兵力攻打张献忠,张献忠必亡。就像满清进入中原,招降了很多大明官军将领,再攻打张献忠,张献忠最终失败。
往最早的看高迎祥和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在河南荥阳聚会,高迎祥被推荐奠定了起义军最高领袖地位,获得闯王旗号,当高迎祥被俘虏死亡后,闯王大旗自然被外甥李自成继承。各路起义军一会合力抵抗明军,一会分散作战。几番沉浮,最后就剩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家。十三家起义军都哪里去了,除了极个别战死被大明军剿灭外。像罗汝才,老回回等等很多家领头人,都被李自成明暗下手杀了,人马都被李自成吞并了。
当初,李自成和张献忠闹翻,李自成本想杀了张献忠,多亏罗汝才求情救援,张献忠才逃掉了。那时他们两个势力都差不多,何况李自成后来比张献忠发展势力大太多了,所以如果满清不入关,就剩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李自成肯定拿下张献忠这不容置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