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司马错的文章,不管是哪一个版本,都无一例外地称其为秦国名将,但对这位将军的生卒年却语焉不详,其人得岁几许,享寿几何,后人无从知晓司马错。他从历史书中蹦出来时,就是已经能够在朝堂上与当时的相国张仪进行论战了。
嬴驷继位后司马错,继承孝公遗志,举贤任能,励精图治,始终不忘记当年的魏攻秦之河西之辱。当时魏人公孙衍名声在外,嬴驷屈身求贤,任为大良造,领军攻打魏国。
后来的张仪、范睢等秦国名相司马错,都是魏国人,他们在相国任上的主要工作即是削弱三晋,尤其是魏国。可谓魏国不得其人,其势也衰。
(嬴驷19岁即位,励精图治)
魏国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后,太子阵亡,精英沦丧太半,国力遽衰,此前饱受魏国欺负的楚国、齐国、赵国纷纷攻击魏国,魏国左支右绌,渐渐不支。
秦国觑得时机,从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28年,连续5年发起对魏国河西的攻击,曾一战阵斩魏国大将龙贾以下八万士卒,全部据有河西。魏惠王无奈,承认了既成事实,把整个河西之地都割给了秦国。
从公元前389年吴起以5万魏武卒大破秦军50万,占据了河西之地,魏武卒一战成名,到秦国收复河西时,已经过了60年。秦国一雪前耻。
魏国被秦国一连串的攻势打的惨败,不得不向秦国求和以缓和不利的国际形势。魏国派遣使者重金贿赂公孙衍,请求手下留情。公孙衍因此劝说秦王放弃攻打魏国,转而进攻义渠。
恰在此时,张仪来到秦国,大义凛然地指责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说魏国是霸主之国,现在不趁机削弱它,一旦魏国恢复,必然成为秦国心腹大患。
嬴驷当即猛醒,立刻拜张仪为相。公孙衍则被排挤,被迫出走魏国。为报复秦国君臣,发起了合纵,策划了“五国相王”事件,意图合纵谋秦。秦国虽然富强,但根基未稳,于是联合楚国破坏了公孙衍的合纵大计。
合纵不成,魏国见势不妙,又采取了附秦的外交策略。为更好的协调秦魏连横,公元前322年,张仪入魏为相。公孙衍是张仪的政敌,又发起倒仪外交,最终迫使张仪出魏。魏国重新回到合纵的轨道上来,公孙衍当上了魏相,再次发起合纵。
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政策,因此在公元前318年发起了五国伐秦。虽然最后失败,但是秦国对东方六国合纵,颇有忌惮之心。
秦惠文王9年,公元前316年,韩国在魏国的支持下,又发动了新一轮的对秦攻势。当时的战国诸国,彼此实力相差不大,韩国对秦国都有一战之力。
秦国与山东六国的战火,即将再次点燃。
(秦国收复河西之战后,嬴驷称王)
正在秦国点起兵将,准备攻韩时,秦国宫廷突然来了一个自称是苴侯的使者,请求秦国主持公道,解救苴国百姓于水火。
嬴驷问起史官,方才知道这苴侯乃是汉中附近的一个小国。汉中原本是秦国的土地,在秦国被魏国打的自顾不暇时,被蜀国偷渡葭萌关,占领了汉中盆地。由于蜀道艰难,蜀王就封了弟弟为苴侯,开基建国,为蜀国把守门户。
这才过去50多年,这苴侯又为什么要过来找秦国帮忙搭救呢?
原来苴侯立国后,因为蜀国与巴国的频繁战争,不断向苴国索要物资和贡赋,让苴国不堪重负。于是苴侯就在巴国的积极统战工作下,断绝了与蜀国的附属关系,真的独立了起来,形成了巴蜀地区的小三国混战。蜀国树大根深,苴国和巴国两个国家联合起来也没有打过蜀国。蜀国打退了巴国的进攻后,对忘恩负义的兄弟国家——苴国发起了进攻,要灭亡苴国。
于是,就出现了苴侯的使者出现在秦国的朝堂的事。没隔几天,巴国的使者也到了,请求与秦国结盟。蜀国看到巴国和苴国都跑去抱秦国的大腿,自己想想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因此也派使者入秦了。
(苴、巴、蜀、秦位置示意图)
这下,原本被山东六国合纵、连横的事情吸引的秦国朝堂注意力都被引到这件事上来了。秦惠文王因此组织了廷议,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张仪慷慨陈词,对当初在魏国被公孙衍挤兑回秦国的事耿耿于怀,因此坚持主张秦国应该不用管那些蛮夷之地的事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与韩国的作战上,以报当年驱逐之仇。
张仪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
(一口倾国的张仪是风云人物)
这时,于史无载的司马错出现在了辩论中,他不认同张仪的观点,他说:“想使国家富庶的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
当时的张仪已经60岁了,为相多年,势力很大;司马错这时应该是一个青年将军,因为在张仪去世后,司马错还将继续为秦国服役30多年。可见,司马错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有独立思想的将领。
(司马错戎装剧照)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派遣司马错、张仪等领兵进攻蜀国,很快就收复汉中地,平灭蜀国,再占巴国。巴蜀地区成为秦地,使得秦国的国土面积扩大了一倍。
秦国先从关中移民5万,再后来凡是罪人,都流放到了蜀地。这样,逐渐让蜀人与秦人融合到一起。后来,分别在公元前310年和前301年,蜀地先后发生了两次叛乱,都是司马错带兵平定的。司马错两次入蜀,平定了蜀乱,治理蜀地。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派遣甘茂以“息壤之盟”击败了韩国,拔取了宜阳,为秦国东出打开了通道。但是这个秦武王只喜欢大力士,张仪和司马错都不受重用。张仪已经快70岁了,很快就病死了,而司马错还要再等待属于他的时代。
没过几年,秦武王因为举鼎身死,秦国发生内乱,时间长达三年,国力大衰,连秦昭王都是赵武灵王派兵护送才得以即位。三年的动乱期过后,以宣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控制了秦国朝堂。秦国政权稳定后,国力开始恢复,重新参与到列国争霸。
作为东出的第一仗,秦国君臣非常慎重。因为三年来秦国内乱,外战不利,士气低迷。三年后首战如不胜,秦军士气将更加低迷。
公元前295年,司马错当时担任国尉,也就是国防部长,率领军队攻打魏国的襄城。4年后,再次以左更的身份带兵攻打魏国和韩国,都取得了胜利。
而白起,则在公元前294年一战阵斩韩魏联军24万,因功封大良造,已成为秦国第一将星。司马错虽然是老将,也要接受白起的指挥。
公元前286年,司马错奉命带兵攻打魏国旧都安邑,成功为秦国打出了函谷关外的桥头堡。值得一提的是,司马错虽然将安邑打造成秦国东出重镇,屯驻重兵,却没有为难安邑城内的魏国百姓,而是将他们都驱赶回了魏国。
(伊阙之战:白起一战成名)
与韩国、魏国的战争里,白起是削弱韩国、魏国的功臣。而司马错的主要功绩,则主要在攻楚。
在白起、司马错发起的一系列针对韩魏的战争时,楚国作为秦国最为重要的对手,一直在南方与秦国进行着拉锯战。
由于楚怀王轻信张仪,导致楚国商於之地尽归秦人。楚国此后不停与秦人接战,黔中郡、汉中商於等地呈现拉锯状态。由于汉中郡被楚国占据,秦国本土与巴蜀之间的联系也几乎断绝。
因此,在基本解决了韩魏的侧翼威胁后,秦国放弃了在光狼城与赵国决战的意图,甚至阏与之战失败,秦国也不着急寻仇,而着意攻楚。司马错再次领命入蜀,筹备作战。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陇西大军进入四川,然后增补巴、蜀军队10万,载米600万斛,从巴地沿涪水南下,进攻楚国。秦军战胜重重困难,翻越今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云贵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国后方。
当时,楚军主力集结西北部秦、楚边境前线,后方空虚,遭司马错突然进攻,楚军猝不技防,损失大片土地,秦军攻占楚国黔中郡。楚顷襄王被迫献上庸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以罢兵。
此战获得大胜,司马错随后归隐,后事不显。由于秦国盛行军功爵制度,以猎获敌首数来累计军功。司马错征战一生,虽然屡战屡胜,但是杀人不多,最高的爵位不过是左更而已。后起之秀的白起,早在伊阙之战后就已经封大良造了。
(秦国攻郢之战,楚失半壁江山)
公元前278年,白起以2年前司马错伐楚的进军路线为基础稍加改变,选择从汉中顺汉水南下,出其不意的突入楚境。
楚军一路节节败退,白起迅速攻取了主要分布在汉水流域的楚国重镇,长驱直入,直抵楚国别都鄢城,迅速攻下了楚国国都,挖了历代楚王的祖坟,放火烧了夷陵道。楚国被迫东迁至陈地,进入到了战国下半场,失去了大半疆域。
至此,司马错平蜀伐楚之功,从公元前316年始,至公元前278年终,凡38年,得竞全功。
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商鞅变法打了根基,司马错平蜀准备了经济基础,白起屠长平打开了一条血路,王翦灭楚扫平了最大的阻碍。与白起相比,司马错虽为秦国一代名将,不论生前身后名声都远不如白起。
这是司马错与白起不同的指挥风格所决定的。
秦国盛行军功爵制度后,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作战时务要猎敌头颅,以此累计军功。白起谙熟士兵心中所想,因势利导,因此打出了很多经典战例,且都是歼灭战,杀人盈野,血流漂杵,以杀戮之威,让山东六国闻白起之名而畏惧三分。
与之相比,司马错的功绩只在平蜀、定蜀、治蜀,期间多次攻打韩魏,也只是掠取土地,未曾见到司马错军有阵斩记录,在安邑之战后,没有选择屠城,而是将安邑人都驱赶回了魏国。为将者司杀,司马错在平定蜀地叛乱时,也杀过作乱的公子辉等同党17人,其余未见杀人记录,可见司马错是秦国军功爵制度下的特例,这也是司马错的爵位一直不高的原因。
不过由于司马错30多年带兵征战铸造的在秦军中的地位,即使没有更高的爵位,他同样也担任过国防部长的高位。
(战国第一武安君:白起)
在秦惠文王时期,纵横家大逞其能;在秦武王时期,大力士成了王朝新贵;秦昭王决议东出时,军功爵已经深入人心,白起等一批优秀青年将领脱颖而出,趁势而起。属于司马错的时代总是错过,或者他与整个战国时代的特质都不合拍。
司马错是老将,面对这些军中新贵,虽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花甲之年,还要翻山越岭,为大秦征战南疆,可也难与白起这样的将星争辉。
司马错可谓一心谋国,不贪恋权势。与人屠白起相比,可能司马错更像是一个有着春秋之义的将领吧。司马错虽然没有得到过大良造的高爵,也没有获得封君的荣誉,至死也不过区区左更,但是能够颐养天年,无愧于心,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