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扶苏简介。

扶苏简介: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第一,嬴政是个错误的叫法我们老说秦王嬴政,其实这是一个错得离谱的叫法扶苏简介。为什么呢?“嬴”是秦始皇的姓,“政”是他的名,放在今天,姓+名当然就叫“嬴政”了。可是先秦不是这样叫的,先秦没有一个人的称谓是姓+名,一般情况下是氏+名。

扶苏简介: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今天姓与氏已经不分了扶苏简介,合称姓氏,但是先秦分得很清楚。这两者的区别,相当于是大家族与小家族的分别,比如嬴姓,不仅秦国是嬴姓,赵国也是嬴性,两国是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就没看到哪个赵国国王被称为“嬴某某”,因为姓是不用来称呼的。

第二,不叫“嬴政”叫什么呢?秦始皇不叫嬴政,那么要叫什么呢?

《史记》里面说,秦始皇出生后,以赵为氏,称为赵政。那么赵政的叫法对不对呢?

也对,也不对。

先秦的姓氏学非常复杂。我说个大概。

有几种情况下,名字前面不加“氏”。

第一种情况,国君不称氏而称国。你一旦当上国君,以前的“氏”就不用了,改用国名。比如秦始皇最早叫赵政,当上秦王后,就不能叫赵政了,而是叫“秦王政“或“秦政”。

第二种情况,公子不称氏而称国。公子就是国君之子,也不加姓氏,而是加国名。

第三种情况,公孙不称氏而称国。公孙就是公子的儿子,同样不加姓氏,而是用国名。

好了,下面我说说,秦始皇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叫“赵政”。

秦始皇出生时,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安国君是太子,也就是“公子”,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儿子,也就是“公孙”。秦王、公子、公孙都不在名字前加“氏”,秦始皇刚出生时,是第四代,不属于“国君”、“公子”、“公孙”之列,所以可以有一个“氏”,他以“赵”为氏,称为赵政。

但是,随着他身份的变化。成为“公孙”、“公子”之后,就不能再用“赵”氏了,而应称为“公孙政”、“公子政”,或者加个‘秦’字,即“秦公子政”、“秦公孙政”。成为国君后,则称为“秦王政”。

第三,扶苏与胡亥都是名,没有氏扶苏与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不是姓“扶”名“苏”,胡亥,也不是姓“胡”名“亥”。扶苏与胡亥都是名字,不涉及姓氏。

有人把扶苏称为“嬴扶苏”,胡亥称为“嬴胡亥”,大错。扶苏与胡亥都是皇子,但是依传统一般仍是称为“公子”。因此,扶苏的正确称呼是“公子扶苏”或“秦公子扶苏”,胡亥的正确称呼是“公子胡亥”或“秦公子胡亥”。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的名字是赢扶苏还是赵扶苏?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的名字是赢扶苏。

扶苏简介: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下边简单介绍一下: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常称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仁,有政治远见,经常劝谏其父亲,后因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将其派到上郡监督军队,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死前诏令扶苏即位,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扶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登基,矫诏以始皇身份赐死扶苏,扶苏遂自尽。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公子扶苏刚毅勇武,公子胡亥顽劣不堪,皇位为何落到了胡亥手中?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秦朝一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朝代,作为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竟然如此之快灭亡,很多人将它归咎于暴政严法与六国复辟,也归咎于胡亥赵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时刚毅勇武的扶苏没有登基为皇呢?

扶苏简介: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昌平君之祸说起这件事就不得不说昌平君了,他本是楚国遗留在秦国的质子,后来跟随嬴政,为他出谋划策:平定嫪毐,铲除吕不韦立下了不少功绩。但后来因为嬴政非要荡平楚国,昌平君极力阻拦,后被流放。

扶苏简介: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扶苏简介: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扶苏简介: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再后来,楚国的王位悬空,千回百转之后,昌平君回到了自己的母国,捡起了楚国破败不堪的烂摊子。并且最终与项燕一族奋斗到最后一刻,以身殉国。对此,嬴政是恨透了昌平君,既恨他的背叛,也恨他的抵抗。

很不巧,昌平君与扶苏是亲戚关系。昌平君与他是舅甥关系,由于复苏母亲去世过早,一直支持胡亥的赵高,便杜撰了这出密谋造反的故事,一举扳倒了扶苏。就这样,将扶苏发落到边塞,到蒙恬所在的军营中督军。

胡亥的自身特性我们都知道,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一个儿子,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到了今天,小儿子在一个家庭之中都是最倍受宠爱的一个,所以秦始皇也是将胡亥带在身旁,从小爱到大。这也给了其他大臣乃至天下百姓一个错觉,大皇子扶苏德才兼备,但小皇子胡亥倍受宠爱,所以胡亥登基也不是什么太难以接受的结局,而这种错觉便减少了胡亥登基的阻力。

权臣佞臣相帮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亡于东巡,当时胡亥皇子在身边,而赵高在此前已经有了捧胡亥登基的计划,所以始皇一驾崩,赵高马上运作,再加上还用利弊分享把丞相李斯也拖下了水,大大增加了成功性。

扶苏的“自我放弃”实际上扶苏在接到诏书的时候和蒙恬也怀疑过真实性,但我们今天不知扶苏为何还是选择了自刎。或许是作为帝国的儿子不希望帝国陷入夺权内乱,或许是忠厚的扶苏打算成全弟弟,或是扶苏最终还是相信了诏书,反正扶苏最后还是选择了不反抗。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