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问题,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针认为即使李牧不死,赵国依然无法打败秦国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

李牧的个人军事指挥才能毋庸置疑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尤其在赵国末年,面对秦国一次次的灭国战争,李牧都以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连却秦军,成为了赵国最后一块遮羞布。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

李牧不死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赵国也无希望打败秦国如果说李牧不死,赵国取得几场乃至十几场战争的胜利我认为都是可能的,但是赵国最终打败秦国是不可能的。赵国长平之战惨败于秦国就定下了之后的基调,后续的赵国基本就已经剩下挣扎求生的节奏,而基本失去的翻身的可能。之所以赵国长平之战惨败于秦国,其实也是侧面反应了赵国当时综合国力弱于秦国。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

赵国进行的改革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是一场着重于军事方面的改革,它将赵国原本就强势的军事实力提升了一个档次。而在赵国本身存在的政治、经济、法治、农业生产等相关方面并未作出相应地方措施来改善,赵国仅仅依靠其超强的军事实力在进行武力扩张,无形之中会使得其本身就很羸弱的农业生产支撑不住庞大的军事开销。也就是赵国长时间的东征西讨只不过是热热闹闹而已,他本身的综合国力未得到显著的提高,反而使得自己陷入国库空虚的窘境。

长平之战一战中就暴露出来赵国国力不行的缺陷,本身赵国的邯郸距离上党郡比咸阳近的多,但是赵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率先坚持不住了,自己主动出击才会陷入被动。而秦国距离上党山高路远,却能依靠其雄厚的综合国力熬到最后,这强大的综合国力早在当时商鞅变法之时就已经定下了基调,商鞅变法在军事、农业、法治、军事等发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借助变法使得秦民好战之风得到充分的发挥,虎狼之师因此而成。在赵国败于秦国之后,李牧的存在也只能是维持赵国苟延残喘而已。赵王迁时代的赵国,已经是到了赵国最艰难的时刻,面临内忧外患。秦国当时国富民强,就算不和赵国打,拖都会将赵国拖死,这是一个人不能改变的,因而可以讲,及时李牧不死赵国依旧是不可能最终战胜秦国。

赵国为何名将众多个人认为是由于赵国身处的地理环境有关,赵国地处中原与游牧民族连接交汇之处,在长期的生活与游牧民族的斗争的过程中深受当时游牧民族的影响。崇尚武力,民风彪悍已成为赵国国民的标签,燕赵自古以来多慷慨悲昂之士,在长期这种环境之下,赵国名将因而就会多一些。

时针结语简单的说几句李牧,李牧之死与其说是他自己的悲哀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赵王迁在当时那种环境之下已经到了草木借兵的程度,而赵国自古以来就是政变频发,加上前不久老将廉颇的冲冠一怒,率兵反叛更加使得赵王与大将之间毫无信任可言。而李牧又恰恰是一个自信的近乎执拗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赵王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杀害李牧。李牧的死亡之是加速了赵国的灭亡,但是李牧不管生与死都不会阻止影响到赵国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为什么说王翦一出,李牧必死,赵国必亡?

王翦和李牧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人物,王翦是秦始皇完成秦统一全国的最大功臣,李牧是战国后期赵国的顶梁柱,二人都以战功著名,秦统一六国,王翦受封武安侯,李牧肥之战大败秦军而被封武安君。那么为什么最后王翦能玩死李牧呢?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

王翦此人是个遇事考虑周全的人,既把握战场形势,又把握自己安稳。在战场上只有自己既能把握战场全权指挥,又能获得身后国君权臣的全力支持,自己才能善始善终,才能立功而不废。王翦作为秦国大将,就很注重搞好与君主权臣的关系,在秦灭楚国之战中,秦始皇不得已再次起用王翦,按他的要求统率六十万大军灭楚,当时几乎已是秦国全部的兵力了。为了消除秦始皇对自己的疑忌,确保全力支持自己攻打楚国,在前去攻打楚国的路上,几次派人向秦始皇要求封赏田宅园林,以致让秦始皇只感到王翦只是个贪享富贵的人,就放心地全力支持他攻打楚国。王翦还很注重讨好当朝的权臣,想当年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正是得罪了当朝相国范雎,才致自尽而亡的。王翦就吸取了这一教训,得知范雎很想杀掉自己的仇人魏齐,就献计秦王通过在边境相会平原君的方法,扣留赵国平原君到秦,逼着赵国交出已是平原君门客的魏齐,最终魏齐逃到魏国信陵君处,信陵君不敢接纳,魏齐自刎,魏国将人头交给赵国,赵国向秦献上魏齐人头,方才救出平原君。正因为王翦考虑事情周详,才在每次战役中,不受朝廷掣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打败敌人。因他深通主将前方作战,最忌后方国君奸佞干涉这一情况,在两军对垒不相上下之时,也就灵活地对敌方将领施以反间,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好处。而李牧就不一样了,李牧做事很板正,很执拗,不懂得圆通。在北疆防备匈奴时,他守在边疆,权力很大,很独立,在他管辖的边城,征收的赋税都归他守边使用。他严各要求将士,每天搞骑射训练,并每天杀头牛犒赏骑射成绩突出者。匈奴人每次来犯边,他就让军队躲进城堡,严令擅自出战斩杀匈奴人,否则军法处置。匈奴人虽抢不到东西,却笑话李牧胆怯,久而久之,李牧的部下士兵也都认为李牧胆小。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王命他出击匈奴,他不听,赵王就撤换了他,换上了别的将领。结果别人带军主动出击,连遭失败,没办法,赵王只好又让李牧前去守边。李牧不答应,赵王强制他去,他就与赵王约法三章,赵王只好打应。李牧到边地后,依然如此,后来终于等到机会,一战歼灭匈奴骑兵十万多人,匈奴人大败,此后十多年再不敢犯边。长平之战后,名将廉颇被奸臣郭开逼出赵国后,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继位,李牧受到重用,相继于公元前233年的肥之战、公元前232年的番吾之战,两次大败秦军,被封武安君。公元前235年悼襄王死,赵王迁继位。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和杨端和率两路大军攻打赵国,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力抵抗入侵秦军。名将对名将,自然难分胜负,一下子打了差不多一年。老谋深算的王翦深知,李牧不除,这场仗很难取胜,于是他就使用反间计,派人入赵都巨贿赵王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翡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欲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庸的赵王迁,不问青红皂白,不作调查,就要撤换李牧和司马尚,但李牧秉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信条,坚持不听从。后来赵王迁就设下圈套,捕杀了李牧,废去了司马尚,改换成了无能的赵葱等为将。公元前228年四月份,王翦找准时机,大败赵军,杀死赵葱,随后又攻下邯郸,俘获了赵王迁。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牧只专注做事,性格执拗,不懂得圆通,以致敌人得间,奸佞成毁,赵王信谗,最终功败垂成,遗恨人间。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

纵观古今,大凡功高盖主的名将,能得善终的了了无几,王翦能上得君心,下得臣意,各方面都做得滴水不漏,安安心心地在前方立功打仗,善始善终,可谓智谋勇略周全之人,实为名将中的名将。李牧虽智谋战术杰出,却不懂得圆通,一心直肠,不懂得处理好自己与国君权臣的关系,致遭功毁身灭,也只能令后人扼腕了。然太史公司马迁却讥叹王翦没有在秦统一六国后劝秦始皇以德政,致使秦二世而亡,难道是真的人无完人吗?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如果赵国李牧不死,赵国有希望打败秦国吗?为什么赵国名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