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答案大梵王,根据《封神演义》中的种种迹象表明,燃灯道人就是后来佛界的燃灯古佛!

大梵王: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是不是佛界的燃灯古佛?

大梵王: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是不是佛界的燃灯古佛?

《封神演义》中,燃灯道人为阐教副教主,大罗金仙修为,修行道场位于灵鹫山元觉洞,在阐教中地位仅次于元始天尊和老子大梵王;座下有李靖和大鹏羽翼仙两名弟子。

大梵王: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是不是佛界的燃灯古佛?

在封神一书中,阐教众仙被明确提到最后归属佛教的,也就是慈航道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这三位,他们就是后来佛教的观音大士、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梵王。至于为何说燃灯道人就是后来的燃灯古佛,书中有两处暗示可以用来说明。

首先是燃灯道人主持破十绝阵时,他的出场介绍是这样的:“话说众人正议破阵主将,彼此推让,只见空中来了一位道人,跨鹿乘云,香风袭袭。怎见得他相貌稀奇,形容古怪?真是仙人班首,佛祖流源。”

这里提到了“佛祖流源”四字,已经相当明显暗示了燃灯道人就是后来的燃灯佛祖。如果燃灯道人没有后来的佛门成就,这里断然不可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他。

(定海珠)

其次,赵公明的二十四颗定海珠被萧升的落宝金钱刷落收走之后,辗转到了燃灯道人手中,燃灯这么说道:“此珠后来兴于释门,化为二十四诸天”。

同时他还表示:“此珠乃佛门之宝,今见主必定要取,你那左道旁门,岂有福慧压得住他!此珠还是我等了道证果之珍,你也不必妄想。”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这二十四颗定海珠成就了燃灯道人的佛门果位,同时这话也直接点名了燃灯道人将来必然归于佛门,成为佛祖!事实上,燃灯道人得到定海珠后,确实实力大涨,他不仅用此珠打死了截教战神金灵圣母,甚至还协助几位圣人将通天教主一珠打落尘埃。

综合上述,我们根据封神原著中的蛛丝马迹来抽丝剥茧,完全可以证明,燃灯道人就是后来佛门的燃灯佛祖。朋友们认为是不是这样呢?

(燃灯古佛)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叙述了怎样的故事?

《摩诃婆罗多》

1.名称: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又译作《玛哈帕腊达》。

2.性质:与《罗摩衍那》并称古印度两大著名梵文史诗。篇幅很长,有“二十万行长诗”之称,在《格萨尔王》被发现之前,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3.作者:传说是毗耶娑(广博仙人),是渔家女贞信婚前的私生子。贞信后来嫁给福身王,生下儿子奇武,奇武婚后不久死去,留下两个遗孀。福身王面临断绝后嗣的危险。于是,贞信找来在森林中修炼苦行的毗耶娑,让他代替奇武传宗接代,生下了儿子持国、般度和维杜罗。持国是个瞎子,但他有以难敌为首的100个儿子。般度有以坚战为首的5个儿子,但个个武功出众。此后,毗耶娑仍然隐居森林,目睹和参与了持国百子和般度五子两族(即书中所说的俱卢族和般度族)斗争的全过程。在般度族五兄弟升天后,创作了这部史诗。但对毗耶娑的传说已无可考证。当然,这是一部不可能由一人写就的作品。在漫长的800年中,历代游吟诗人的传播与增益,为其加入诸多睿智的观察,使其逐渐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4.成书年代: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长期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它的成书年代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从吠陀时期的婆罗门教转化为史诗时期的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时代。

5.主要内容:这部史诗主要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以上是史诗的中心故事,约只占全诗篇幅一半。围绕中心故事,穿插进大量神话传统和寓言故事,如插话《那罗传》写古代国王那罗受恶神捉弄,输掉国土,又在流亡中与妻子离散,最后历尽艰险,夫妻团圆,收回国土;《莎维德丽传》写古代妇女莎维德丽凭自己的忠贞和智慧,赢得阎摩王的恩惠,使丈夫死而复生。除这类文学性插话,史诗还包含大量宗教、哲学、政治和伦理等理论性插入成分,最有名的是宗教哲学长诗《薄伽梵歌》,长期被印度教奉为圣典。正是由于这种包罗万象的特点,《摩诃婆罗多》可以说是一部以英雄史诗为核心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6.现行版本:《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积累成书的,成书后,以口传和抄本的形式传承。抄本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桦树皮和贝叶,最早的抄本可能追溯到公元200年,最早的证据显示在公元533年的抄本中已经收集了10万对对句,有20卷。目前存在的是18卷本。19世纪开始出现《摩诃婆罗多》的印刷文本。20世纪初,西方学者认识到《摩诃婆罗多》对于研究印度文化的重大学术价值,曾经计划编订《摩诃婆罗多》精校本,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中断工作。从1919年开始,印度本国一批梵文学者重新启动这项工作,历时近半个世纪,于1966年出齐《摩诃婆罗多》全书精校本。该版即浦那版,系根据所有手写本整理校勘,此外还有南印度传本的校刊本。

这部作品很早就以各种形式传到了东南亚,对当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已被译成印度现代一些主要语言和英、法、德、俄语乃至爪哇语。

汉语全译本共六卷,约有五百万字,由金克木、赵国华、黄宝生等翻译,乃迄今为止,除梵、英以外世界上第三个全译本,其依据的就是浦那版精校本。这项翻译工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终于2003年完成。该书的翻译注重学术规范。全诗的篇、章和颂都标明序号。译文中添加了必要的注释。全诗十八篇,每篇前面都撰写导言,介绍每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评析,也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资料或对值得研究的问题做些提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也将《摩诃婆罗多》列为重点图书,精心编辑和印制,于2005年正式出版。

7.写作特点:史诗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现代精校本则为8万多颂。全诗分作18篇:《初篇》、《大会篇》、《森林篇》、《毗罗篇》、《备战篇》、《毗湿摩篇》、《德罗纳篇》、《迦尔纳篇》、《沙利耶篇》、《夜袭篇》、《妇女篇》、《和平篇》、《教诫篇》、《马祭篇》、《林居篇》、《杵战篇》、《远行篇》、《升天篇》。最后附有一部《诃利世系》,有时作为第19篇,其实是另一部独立著作。

它的叙事结构,像一组巨大的建筑群,殿堂相接,院落相叠,回廊环绕,路径互通。那些难以计数的“插话”,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而且还往往有各自的讲述者、对话者乃至各自的听众;单说里面出现的故事讲述者就有300到400个之多。这样一来,不仅故事中套着故事,而且对话中套着对话,起承转合之间使得故事线索盘根错节,情节发展引人入胜。

8.后世评价:这部史诗的成书过程是印度古人汇集和保存民族思想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方式。这部史诗本身就宣称:“正法、利益、爱欲和解脱,这里有,别处有,这里无,别处无。”也就是说,这部史诗的内容囊括了人世间的一切。因此,这部史诗成书后,在印度古代被奉为“第五吠陀”,也就是被奉为“圣典”。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是吠陀时代的“圣典”,而《摩诃婆罗多》则是史诗时代和古典时代的“圣典”,即“第五吠陀”。了解了《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也就基本了解了印度教传统文化。所以,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