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长沙马王堆女尸。
湖南省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马王堆汉墓古尸是2000多年前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是湖南省乃至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物之一,据悦史君了解,从马王堆汉墓古尸出土到现在,保存条件和手段经历了多个阶段长沙马王堆女尸。
上世纪70年代长沙马王堆女尸,我国正处在三线建设阶段,长沙一家部队医院在马王堆附近开挖防空洞时,突然发现地下有异常,认为可能有古墓留存,立刻向上级部门做了汇报,由此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开始了。
197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这里挖掘出了深埋在地下的一座巨大椁室,居中的内棺里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这就是后来被考证为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也称马王堆汉墓古尸。
马王堆汉墓古尸刚刚出土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工作人员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周身血管通畅,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古代湿尸,被称为“东方睡美人”。
马王堆汉墓古尸出土后,有一部分人的认识并不清晰,没有采取很好的保护措施,反而急急忙忙对外开放,导致每天数万人前来参观,甚至有人觉得只要保存出土的帛书、器物等文物,尸体应该另外处理掉。
周总理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要求湖南方面把马王堆汉墓古尸保护起来,同时确定考古发掘项目方案框架,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
之后,周总理还就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保护等问题,先后作出三次批示。
悦史君从相关部门了解到,40多年来,针对马王堆汉墓古尸的保存方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上世纪70年代,专家们对马王堆汉墓古尸主要采取“整体保存”的办法,通过注射防腐剂对古尸进行防腐处理。
当时,医学专家还对马王堆汉墓古尸进行了解剖,这也是保护和研究的一个途径。
第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马王堆汉墓古尸的保护发展为“组织器官水平保存”。
这种办法比单纯注射防腐剂要好一些,可以让马王堆汉墓古尸保持最佳的状态。
第三,进入新世纪以来,对马王堆汉墓古尸的保护开始全面采用“整体——细胞——分子”三级保护模式。
这里主要依托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的科研力量,也是一种独特的湿尸类文物保护技术和模式。
目前,相关部门每半年就要对马王堆汉墓古尸进行一次“体检”,随时观察分子水平的变化,再决定是不是换新鲜的保存液,尽可能地为她“延年益寿”。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千年不腐?
尸体千年不腐是诸多条件综合作用造成的。
干燥的环境干燥的环境缺乏水分,微生物细胞最最重要的成分就是水分,此外其新城代谢也离不开水。干燥的环境使微生物的细胞核内盐分浓度增高或蛋白质变性,导致生命活动降低或死亡。
尸体在干燥的环境中使体液迅速蒸发,脱水干花,抑制了细菌腐化酶解尸体过程,这样尸体才能够保存下来。
有毒物质马王堆汉墓中尸体内砷含量较高,其他墓葬中尸体保存情况较好时也大多有砷含量、铜含量较高的情况。
有人认为砷能延缓尸体腐败过程,铜和铜绿(是铜表面所生成的绿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一直被认为是有毒物质,近年来研究证明,铜和铜绿有杀菌作用。
因此在尸体处理上,一些特定的有毒物质对尸体的防腐、保存有重要作用。
隔绝空气马王堆一号汉墓深16米,尸体用多层丝麻织物紧密包裹,置于一椁四棺内,棺均涂油漆,再在椁室下、上及四周,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再在其上层层填土,夯实封固。木炭厚0.4—0.5米,共约一万多斤,白膏泥厚1—1.5米。木炭是具有许多细孔的无定形碳,吸水防潮性能好。白膏泥的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以及硫、钙、镁、钠、钾等,它粘性强、可塑性好、含水分多、渗透性极低。严密封实的白膏泥层,隔断了内外空气和水分的交流。除墓穴深外,其上还有高20多米的封土,对减少地面上的影响,防止雨水渗入墓室,均起重要作用。这样使椁室与外界完全隔绝,基本构成高标准的恒温(温度精度在±2℃)、恒湿(湿度精度在±5%以内)、缺氧、腐败微生物无法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排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物质的损毁作用,故墓内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
陪葬物对氧气的消耗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中有猪、牛、狗、兔、鸡、鱼等熟肉食品,一笥约四十个鸡蛋,还有梨、枣、梅等水果,都已腐坏得只剩骨头、蛋壳和果核了。
由于墓室密闭不透气,大气中的气体难以进入墓中;又由于腐败细菌是好氧微生物,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在它们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由于腐败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墓中仅有的氧气越来越少,环境条件越来越不适于腐败微生物生存,因此,新陈代谢受阻,生命活动逐渐减弱,最后被迫停止生命活动,走向死亡。
在好氧微生物生命活动逐渐减弱,墓室中氧气逐渐减少的同时,厌氧微生物趁机繁殖起来。甲烷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纤维素等有机物质产生甲烷、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甲烷细菌最初生长繁殖越来越旺,产生的甲烷(沼气)越来越多,当甲烷及二氧化碳等气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又抑制了甲烷细菌,由此甲烷细菌的生命活动逐渐减弱,最后死亡。
这时墓室中的环境,无论是好氧微生物,还是厌氧微生物,都无法生存,一切生命活动停止。至此,墓室中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和气压等都达到恒定状态,墓中的尸体和随葬品从此不受任何侵害长眠地下,而得到完好保存。
参考文献:马淑芹《古墓内尸体与随葬品不腐原因的生物学探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