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杨绛不喜欢林徽因盛爱颐,可能和他们家的猫有关。当年在清华园时,杨绛夫妇与林徽因夫妇一家是邻居。这两家人都养猫,也都爱自家的猫。猫儿有时候会打架,猫的主人自然都向着自家的猫,这梁子可能就在无形中结下了。
钱钟书写过一篇小说《猫》盛爱颐,开头第一句便是“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钱钟书此人有才,又带点天真的孩童心性,还曾拿竹竿帮自家猫儿打架。他的这篇《猫》,被很多人解读,对号入座,认为是在影射林徽因。小说里是这么说的——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好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盛爱颐。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 最后这一句很是犀利,如果真是影射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的话,那就有点意味深长了。
但也有种说法,对于钱钟书的《猫》,林徽因并不认为是在影射自己。她还请钱钟书夫妇到家里喝下午茶。这两家交往虽不多,但似乎也没有到严重不和的地步。
至于冰心,她与林徽因的故事就更广为人知了。冰心也写了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当时一发表就引起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明眼人一看,咦,这不是和林徽因家那个沙龙客厅异曲同工吗?林徽因倒没说什么,只是叫人给冰心送去了山西老醋。
虽说文人相轻,但作家之间,有时以身边人事为灵感,展开创作,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戏剧家李健吾曾因一篇关于《包法利夫人》的文章受到林徽因邀请,成为“太太客厅”的座上客。林徽因给冰心送醋的八卦就是这位李先生爆料的,被称之为“她亲口讲起的一件得意的趣事”。
李健吾的文章《林徽因》,或许能部分解释林徽因不受女性喜爱的原因。
作品没有她们丰盈,才华的显示不是任何男友所可企及,然而命运似乎一直在和她的倔强的心性为难。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做仇敌。
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她缺乏妇女的幽娴的品德。她对于任何问题感到兴趣,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具有本能的直接的感悟……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的生活的支柱;喜好和人辩论———因为她爱真理,但是孤独,寂寞,抑郁,永远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
林徽因、杨绛与冰心,三人皆为才女,在文学创作上各有千秋;三人的丈夫也都是知名人士。不同之处,林徽因身上还有一个女建筑学家的标签,她与丈夫都是中国建筑学领域的开荒辟路人。在感情上,杨绛与钱钟书、冰心与吴文藻这两对夫妇从一而终、和谐美好,而林徽因除了梁思成,还和徐志摩、金岳霖之间传出过感情纠葛。这也是世人对林徽因褒贬不一的主要原因所在。
自古以来,像林徽因这般才貌双全、善解人意、能说会道、广受关注的女子,男人大多倾慕喜爱,而女性则比较容易厌恶反感。
或许有女人的几分嫉妒心在里面,也可能是三观不合,有的甚至就是单纯地不喜欢,仅此而已。
名人轶事,且当茶余饭后的闲话,看看就好。
民国最牛的国学大师是谁?
现在一提大师就说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的太多了,我想提几位我读过感觉最牛的、别人提到较少的大师。
一、钱穆
钱穆是读中国古书的最多的人,没有之一。他把二十四史通读过三遍,几乎涉及中国历史的所有方面都写过专著。他早年以《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奠定了学术地位,从一名中学教员而破格被著名大学聘为教授。在这里我推荐一本他最浅显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是他在台湾的一部专题演讲集,因为他对历史熟悉,我觉得是最为举重若轻的。书里面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做了简要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
从这一本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什么是大师。
二、钱锺书
不用说,钱锺书先生有“照相机般的记忆力”,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让人惊奇的是他家里并不藏书,他的书都记在脑子里了。这个本事在电脑时代不算罕见了,我们可以“外事不懂问百度”,不用自己在辛辛苦苦记忆了。但是,钱锺书的本领并不仅仅是这一点,我觉得他的长处最重要的是能“打通”,打通古今中外,打通文学社科,打通各种语言,这就不仅仅是会百度就能做到的了。
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钱锺书先生不仅有学问,还是个非常有趣的人,这从他与被人的谈话和通信中就能看出来,他时常画龙点睛地运用一些典故和野史,使得文章波澜起伏,煞是好看。钱锺书自己写的论文,也从来不用八股调,而是写得生趣盎然,这在今天是越来越少了。
三、金克木
金克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世界语、梵语等多种语言,曾在印度钻研佛学多年。金克木晚年的文字,真可谓是出神入化,打通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界限,常有奇思妙想。他的《风·烛·灰》《文化卮言》《文化猎疑》《无文探隐》《旧学新知集》《比较文化论集》,都是我的案头常备之书,思维枯涩之时,常拿来启迪启发。
就以《风烛灰》来说,金克木超越于一般专题研究之上,去追索古今中外的人类历史活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字里行间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剖析力,那伟大的“发现的快乐”一直伴随着智者的生命历程,值得一读再读。
四、徐梵澄
徐梵澄是鲁迅的学生,他早早去德国留学了,然后又去印度待了27年,直到晚年也叶落归根,那时他已经70岁了。
徐梵澄回国时带来了两部他翻译的大书:印度古代精神文化的典籍《五十奥义书》,印度精神哲学大师室利阿罗频多的《神圣人生论》。这两部书都很有震撼力,代表了印度文化的精髓。
不光是这些,徐梵澄自己对中国文化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写作的《孔学古微》《老子臆解》《陆王学述》《异学杂著》,打通了中国古代精神哲学思想和古代、近代印度与西方哲学家的见解,疏释疑难,寓以新意,阐发隐理,这几本书看似很薄,其实是有深刻内涵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