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李白、杜甫、苏东坡是千古诗人天王级第一梯队陆游的诗,那么陆游应该属于第二梯队。我是这么认为的。
陆游诗词留存丰富陆游的诗,足有九千多首,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写诗留诗最多的诗人。乾隆不是诗人,没有名篇,当然不在这个比较里。
诗作方面,陆游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百花齐放的风格,但从所有作品的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陆游的诗。他继承了前代诗人家国情怀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作出了不朽的诗篇。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和叛国者的仇恨。风格雄壮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现出诗人战场杀敌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抱负,很是雄壮。
还有《示儿》一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可谓是遗言里最体现家国情怀的名句了。
其它还有非常著名的生活哲理的诗,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可见,陆游的诗在有宋320年间都算是比较优秀的了。
词作方面,婉约派和豪放派陆游均有涉猎,也从侧面体现出诗人情感丰富的形象。首先陆游留存了不少缠绵真挚动人的作品,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
例如一首与唐琬对和的《钗头凤》。“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更多时候,陆游是在抒发深沉的人生感受,或者寄托高远的襟怀,有时寓意深刻,又和苏轼风格比较接近。
例如一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阙词表现了他一心报国却不受重用,无奈之余孤芳自赏的处境。这也是陆游唯一被录入《宋词三百首》的词。
还有一部分诗词,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豪放派作品,风格与辛弃疾比较接近。
例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是不是很像辛弃疾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总的来看,陆游是一个现实主义豪放派诗人,且成就仅次于最高的李杜苏(个人意见,有待讨论)等人,客观而言,应属次高。
而相较于词,他的诗似乎更为人所称道。
诗人有时只凭一首就足够青史留名,像张继《枫桥夜泊》,陆游存世名作如文中所提,也是名副其实了。
陆游的诗歌可以在宋代排第几?
宋代文学的排序,余秋雨是这样排的。第一名是苏东坡,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在宋代之前的唐朝政文俱旺,但并不代表唐朝文学的辉煌离不开大唐经济的顶盛。因为屈原生活的年代,政局动荡,屈原的才学也没有被历史忘记。所以中国的文脉与政脉并不是紧密相联的。宋代的文学呈现出的是政文贴近。宋代重视文官当政,防范武将。通过科举制度有效的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的文人,实质上一批真正的的文化大师也确实位居要职。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这样的局面使得文化与政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高端联姻,政文混在一起,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文人当政的宋代,面对蒙古铁骑,在军事上屡战屡败,从而使朝廷陷入重重危机,中原告急。一批心怀爱国之情的文学家也随之产生,比如陆游和辛弃疾,还有文天祥。但是文学文化的高度与厚度,与政史相比,它要宽泛许多。所以宋代的排位,余秋雨还是把文学性放在了首位。
第一名苏东坡他是个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等都很精通。尤其在词作、散文和书法三项上成就突出。苏东坡也从过政,最后在互相伤害中互相放弃了彼此。从此他有了李白的情志,使他的文学高度拔高了几个层次,把宋代的其他人远远甩在了身后。他只寄情于渔夫椎农的时刻,成为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美好的诚实,使读到的人都会受到感染,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和老友。他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他排在了第一位。
第二位 辛弃疾在他的身上,除了英雄主义气概外,还有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有一种国难当头大丈夫的气概。他是宋代几位一流文学家中,最后一个压阵的人。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把一腔爱国热情和对民族的关切,融入到诗中,又善引经用典,诗词艺术风格多样化。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与主和派政见不合,被排挤,最终隐退,郁郁而终。
第三名是陆游陆游与辛弃疾很像,命运多舛。不仅政途不顺利,家庭也不幸福。一生精力致力于北上复国,寄志到诗词中,一生笔耕不缀,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李白与杜甫的特点,散文、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最后也是退隐,抱憾而终。
第四名是李清照李清照的光芒在中国文脉中独具一格,无人能敌。她把东方女性的高雅与憔悴,在晚风细中写到了极致。因为她,中国文学蒙上了一层贵族女性的气息。这种气息不是让人动容的女性的呼号,而是一种普遍性的价值气息。使中国女性在文学面前扬眉吐气,在民族灾难面前,表现出了坚如磐石的硬度。余秋雨评价,她与屈原离得并不远。以上排名仅供参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