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1562--1633),中国上海人,明朝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意大利马切拉塔人,耶稣会传教士。一个中国人,一个西洋人,一个政治家,一个传教士,机缘巧合地结识了,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和利玛窦最早在南京相遇,1600徐光启在南京拜访其老师焦竑,听了利玛窦的演讲徐光启。1604年,徐光启到北京参加殿试,再次与利玛窦相遇,二人的交往由此开始。徐光启搬到了与耶稣会士毗邻的宅子,经常到教堂与利玛窦交谈,学习逻辑学和几何学。

利玛窦和徐光启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合作撰写了《测量法义》,以及为《同文算指》作序徐光启。徐光启是信奉天主教的职位最高的官员,上海西郊的徐家汇,即徐家的基地,也很快发展成了中国天主教的一个主要据点,直至今日。

徐家汇和徐光启有什么联系,现在还能看到什么遗迹吗?

徐光启就是徐家汇的历史源头。徐家汇初名徐家库,因徐光启后裔在此繁衍而得名,后因肇家浜和李枞泾二水汇合而改作徐家汇。如今在徐家汇一隅的光启公园中,不仅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光启墓,还有一座由异地迁建民居改造而来的徐光启纪念馆。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病逝后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研究,译有《几何原本》,另有《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作。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墓原占地20亩,共有墓穴10个,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题“熙朝元辅”,左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石牌坊镌有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墓地为纪念徐光启逝世270周年而修缮一新,不仅重建石羊、石马、华表、牌坊等物,天主教上海教区还在墓道前竖大理石十字架一座,正面刻拉丁碑文,余三面刻马相伯撰“徐文定公墓前十字记”。不过因为文革期间的破坏,现在看到的华表、神道、牌坊、石羊、石虎、石马、翁仲、十字架以及托山等都是2000年所复建。墓为椭圆形,高2.2米。墓前有十字架,上刻“十字圣架,百世瞻依”字样。墓碑有苏步青手书“明徐光启墓”。墓东侧是徐氏手迹碑廊,有徐光启的画像、手迹和传记石刻12块,其中包括《几何原本序》、《葩经嫡证序》等5篇手迹碑石。墓前不远处还摆放着出土于徐光启墓的六块文物残件,其中有珍贵的拉丁文墓志铭。墓左侧设有碑廊,全长12米,廊壁嵌有徐光启著《几何原本序》、《葩经嫡证序》、《简平仪说序》、《勾股义序》、《农遗杂疏序》等5篇手迹碑石,以及程十发临摹的徐氏肖像。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徐光启和利玛窦有过怎样的交流?

徐光启纪念馆所在的南春华堂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位于徐汇区梅陇路南春华堂5号,建于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南春华堂原名“裕德堂”,因其北面有明代诗人黄瑾别墅春华堂,故后称之为“南春华堂”。南春华堂原有三进,头进大门两侧伏有石狮4座,二进为七开间的“裕德堂”正厅,三进是五开间的起居厅。南春华堂文革中遭受破坏,2003年整体迁至光启公园并按原貌修复,作为徐光启纪念馆使用。纪念馆分为二进,按明式风格布置,内有徐光启生平、《农政全书》与《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徐光启与上海等四项陈列,原墓前的徐光启雕像也移至院中。土山湾画馆1913年所作的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物水彩画,南京博物馆制作的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复制品等,均是其中的珍贵展品。

本文文字及照片除注明外均为司图博行原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