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头条家的文小姐邀请蔡邕书法!
蔡邕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力极大的人物蔡邕书法。他最大贡献是创造“书法九势”和“飞白”书体,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不亚于王羲之。但只是年深已久,被一些人忽视和忘却罢了!
蔡邕精于书法,善篆书和隶书,尤隶书造诣最深蔡邕书法。他的书法,被人称之为“蔡邕书骨会通达,爽爽有神力。”张怀瓘《书断》评蔡邕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上图为蔡邕隶书作品)
记得有一个传说,讲的是王羲之临习隶书,就是首选蔡邕的隶书。王羲之在学习蔡邕的“书法九势”时,很是用心,后来,王羲之用了十五年的时间,研究出了“永字八法”。在王羲之的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作品中,无不凸显着蔡邕书法的元素和影子。
另外,还传说,王羲之对“飞白”书体没有过多的研究,主要是他认为“飞白”书体写不出书法的韵味。因为王羲之写字不喜欢干枯用墨。这个主要是受他的老师卫夫人的影响。
以上仅为传说。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上图为蔡邕“书法九势”摘录)
(上图为蔡邕书法局部)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手打原创,抄袭必究!
蔡邕的《九势》说的是楷书还是隶书?你如何评价?
谢谢邀请!蔡邕生活在汉献帝时期,所以其书法“九势”内容基本是隶书的笔法,不是楷书,真书(即楷书)到魏晋以后才出现至欧阳询的“欧体”达到顶峰,这“九势”与初唐时期流行的书圣“七诀”都是书法用笔的基本要素,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七诀”应该是对“九势”的总结归纳,其实仔细理解“九势”可以发现其笔意同样可以用在楷书中,汉字本来就是从甲骨、金、篆、隶、真(楷)和草书精简发展而成,特别是书法用毛笔书写,工具未变自然用笔也是一脉相承的!
为什么书法仅是疾涩两法,构字,墨色,布局不属书法?
书法有不同的理解切入点,从速度方面切入,你只要理解急涩两个字,你就通彻了。
切入的点不同,你的说出的观点也就不同了。就想题主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从笔法方面理解的话,我们需要就笔法展开书法的话题,如果从章法方面,我们就应该从章法展开论点。
书法在速度方面进行理解的话,我们只需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行笔急,什么时候落笔涩,急涩处理得当,你在速度方面的理解就算圆满了,你的书法也就达到了巅峰了!
不是别的方面可以忽略不计了,是真正理解急涩后,你的书法其他方面自然而然地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层次了!
草书书法作品,句尾的字可以和句首的字连写吗?
完全可以!只怕你连不上呢。草书并不一定要钩连,章草就一笔也不连,一样写出汉字之美。但书法发展到今天,人们一提到草书总是在眼前浮现出一笔一行、一泻千里的狂草书法,好像不会钩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习草书的人。
事实上,在中书协草书委员会的几十位草书大员里面,还真找不出几位写章草的人,这些人一提起笔都觉得自己就是怀素张旭二合一,写出来的字能连上的连,连不上的涂涂改改也给连上!他们的作品别说普通民众,就是专业学习草书的人也很难认得出写的是啥玩意儿。
扯远了!回到主题。
大草或狂草书的确是能连则连,最好是一笔一行。但要把握一个度,那就是率真、自然,不能设计,更不能涂改。而且草书的连笔太多,会出现满篇四十五度连接斜线,看起来也不好看,解决的办法有三个:
一、尽量使用连线作为上下字的本身具有的笔画,这样,连线就不再是连线。
二、连线也要注意笔画粗细的变化,甚至可以出现笔断意连。
三、某些字可以不必拘泥于汉字从左向右的书写规律,特殊情况下,可以先写右侧再完成左侧,这样会使得连线的角度发生变化,比如,春、双、好等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