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倍径的身管造就了不同目的的火炮啊

巴黎大炮:经常听说火炮的倍径身管,火炮的口径和炮管长度有直接关系吗?

巴黎大炮:经常听说火炮的倍径身管,火炮的口径和炮管长度有直接关系吗?

倍径说白了就是身管长度除以口径,好比说二战德国的Pak40反坦克炮身管长3.45米,口径7.5cm,那么它倍径就是46,所以它也叫7.5cm Pak40/L46巴黎大炮。

当然,这个倍径算是比较高的,倍径越高,炮弹在炮管里头被发射药推进的时间就越长,初速也就越高巴黎大炮。而初速越高,能量也越高,射程就更远,弹道更平直,破甲能力也更优秀。一般都是直射为主的加农炮倍径都在45以上,毕竟这货经常得反装甲

而榴弹炮的倍径就会低很多巴黎大炮,比方二战德国早期四号上纳闷7.5 cm KwK 37 L/24,24倍径。它的初速就很弱了,发射7.5cm被帽风帽穿甲弹初速连400m/s都没有,相比Pak40就有800m/s的初速,因此两者穿甲能力差了一倍不止。但这种榴弹炮主要为了发射高爆弹反步兵和工事,反坦克也不是他适合干的活。

身管再短的就是迫击炮了,比方二战德国80mm迫击炮,倍径14.25,初速174m/s..

所以说口径和倍径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的还是有的...比方说超大口径的火炮想要长倍径,那么会对炮筒材质有要求,毕竟管子越长,膛压越大,不可能无限制的加厚管壁。

同样的,小口径火炮也不会用短身管,好比说20mm的玩意用个十几倍径能干啥?没初速也没装药,打个寂寞?

在没有炮兵雷达的时候,是怎么判断对方炮兵在哪的?

在连续剧历史的天空当中,有过这样一个情节:

巴黎大炮:经常听说火炮的倍径身管,火炮的口径和炮管长度有直接关系吗?

朝鲜战争爆发后,志愿军某师师长姜必达(姜大牙)率领本部官兵入朝作战,原国民党军校科班出身、解放战争中加入我军的陈墨涵担任该师参谋长。一天晚上,该师官兵利用夜色秘密行军,由于在朝鲜战场上夜战是我军最经典的特色,也让美军惊恐万分,因此在夜间经常对可疑地点展开火力袭击。

巴黎大炮:经常听说火炮的倍径身管,火炮的口径和炮管长度有直接关系吗?

这一天晚上,姜必达和手下官兵利用夜色在山路上秘密行进,前进途中,志愿军突然遭到连续20多发大口径榴弹炮的袭击,由于这股炮击并没有停顿,而是20多发炮弹几乎在同一时间砸了下来,因此姜必达判断,袭击他们的是美军一个标准榴弹炮营。因为美军一个炮兵营的火炮数量大概也在20门左右。而参谋长陈墨涵根据看到敌方炮弹出膛的火光再到炮弹爆炸,中间相隔了大概20秒,再根据美式榴弹炮每秒650米左右的速度,判断这个炮兵营距离志愿军大概13公里左右,进而该步兵师根据两位师级领导的预测,迅速做好了安全防卫工作。

巴黎大炮:经常听说火炮的倍径身管,火炮的口径和炮管长度有直接关系吗?

可以说在炮兵定位雷达问世之前,老兵的经验判断是侦测敌军炮兵方位的主要方法之一!当然,光靠着人体器官的功能肯定不行,必须还要借用更精密的仪器设备。在近代战争中,寻找敌军炮兵阵地的设备有很多,而其中几个常用的主要设备,就是侦测气球、声测设备和飞机侦查等。

所谓侦测气球,在20世纪之前就已经出现,多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侦测气球更成为了主要参战国家的在战场上的重要观测设备。它通常由热气球或者飞艇类气球组成,地面部队利用钢索控制气球起降,观测员在几千米的高空中,利用更大的视野范围追踪敌军炮兵阵地。

由于地球是圆的,地面也成曲面化状态,单纯的在地面观测,视线会受到很大范围的限制,而观测员升入到高空上,方圆几十公里都处于他的视野之下,除非有特殊的障碍物阻挡,否则敌军的炮兵阵地难以隐形。

而声测设备,则是一种特殊的顺风耳,侦查小组通过设备对准不同的方向,侦听所对方向可能传来的炮声,一旦在某个方向听到了炮弹出膛的响声,便立刻以此方向为基准点,开始进行左右角度的移动。通过不同方向角度炮声的分贝程度,来推算出敌军炮兵阵地的精确方向。一旦确定了大概方向,在如同文章开头那样,根据开炮时可能发出的光速和声速,以及炮弹落地爆炸的时间差,来计算敌军炮兵阵地距离己方阵地的距离。当然,这样的操作较为复杂,也需要一定水平的经验和数学知识。

飞机侦察,这就更不用多说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侦察几乎成为了对地面所有军事目标进行侦察的最有力武器,越是掌握制空权的国家,越在这样的侦察对抗中占据上风,毕竟整个天空都是他们的!

飞机利用自己的高速度和高空视野,在短时间内横扫整个战场,任何大面积的阵地都难以躲过飞机侦察的眼睛。更重要的是,随着飞机的发展,加装了机枪和炸弹的飞机更可以在发现敌军炮兵阵地的同时,对敌军炮兵阵地展开火力压制。而缺乏防空能力的炮兵阵地在敌军的空中打击面前,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的!

例如,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在战况最激烈的时候,参与反击的我军动用了陆军最大的杀器——德国32倍150毫米榴弹炮,由九门150毫米榴弹炮组成的炮兵营,秘密进入战场,设定方位后立刻向日军阵地开火射击,巨大的杀伤力炸的日军人仰马翻。甚至日军参加此役被摧毁的30多辆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毁在这款榴弹炮的射击之下。但受困于空中的劣势,我军的炮兵阵地只能进行不断更换,炮兵部队进行短暂的射击后迅速转移,在寻找新的阵地重新进行炮击准备。正是在这种不断循环的转移之下,日军动用大量飞机进行多日的侦察搜索,也未能有效发现我军炮兵阵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对策,在炮兵定位雷达没有问世之前,炮兵与反炮兵作战就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不断拉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