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渥巴锡。渥巴锡属西部蒙古土尔扈特部人,成吉思汗属东部蒙古乞颜部人,二者间风马牛不相及,毫无血统关系。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渥巴锡,孛儿只斤氏,东部蒙古乞颜部人。
蒙古人的祖先为公元五、六世纪生活于中国东北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室韦人渥巴锡。在室韦诸多部落中,有一支叫“蒙兀室韦”,即蒙古人的祖先。
七、八世纪时,蒙兀室韦和其他一些室韦部落西迁,渡过呼伦湖,来到水草丰茂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游牧于今蒙古国肯特山地区。百十年后,居住于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鞑靼部落开始强盛起来。十世纪左右形成了鞑靼部落联盟,所有蒙古部落皆包括其中,称为“黑鞑靼”。一个多世纪后,鞑靼部落联盟解体,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出现众多蒙古部落,其中较大部落为乞颜部、汪古部、克烈部、塔塔儿部、乃蛮部等。蒙古各部互不统属,没有统一的首领,如一盘散沙,互相攻掠,纷争不休。
十二世纪末,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开始兼并之战。经过十余年的浴血征战,铁木真终于统一蒙古各部,于1206年被拥戴为全蒙古之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至此,蒙古民族便正式形成了。
西部蒙古于蒙元时称斡亦剌,游牧于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其中居住于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以北地区的首领忽都合别乞曾多次参加对成吉思汗作战的联盟。1207年,忽都合向蒙古北征军投降,并招抚各部林木中百姓,受封为全体斡亦剌四千户之长,领地扩大至谦河上游(小叶尼塞河)。元末,斡亦剌已扩充至四万户。
明代称斡亦剌为瓦剌;清代总称西部蒙古诸部为厄鲁特蒙古。
厄鲁特蒙古初分布于锡尔锡德河与叶尼塞河上游,经过长期融合与吸收周围突厥语系各族及东蒙古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
土尔扈特部为厄鲁特蒙古四大部之一,游牧于天山北路塔尔巴哈台及额尔齐斯河中游迤西。明清之际,因厄鲁特四大部统治者发生矛盾及沙俄南侵威逼,土尔扈特汗和鄂尔勒克遂率部西迁,穿越哈萨克,徙驻于额济勒河(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中游西岸草原地带。时额济勒河中下游是一片荒无人烟有待开垦且无主的处女地。后来沙俄觊觎上这片沃土,便试图控制之,虽遭到土尔扈特蒙古的抵制,然仍对其进行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
渥巴锡(1742或1743—1774)为土尔扈特部首领。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二月,渥巴锡继其父敦罗布喇什,嗣为土尔扈特汗(一说为1761年)。时沙俄向额济勒河流域大量移民,强制土尔扈特人改变宗教信仰,并对该部落无休止征兵,企图将其纳为俄罗斯帝国行政区域。土尔扈特蒙古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渥巴锡遂密谋脱离俄罗斯,率领部族回归东方祖国。
1770年十二初一(公历1771年1月16日),渥巴锡经过充分周密的准备,毅然起兵,率部发动武装起义。土尔扈特蒙古消灭当地俄国驻军,又分兵袭击附近城镇。次日,渥巴锡率领部族三万三千余户、十六万九千余人,告别居住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额济勒河驻地,踏上回归祖国的漫长征程(土尔扈特东归时间有多说,兹取其一)。
渥巴锡举族浩荡东归,迅速渡过乌拉尔河,进入哈萨克大草原。沙俄政府命令沿途正规军围追堵截,同时要求哈萨克出兵邀击。由于沿途频遭截击封堵,渥巴锡不得已绕道巴尔喀什湖西南戈壁之地穿行,绝水草十余日,皆饮牛马血而行,加之疫病流行,人畜死亡大半。台吉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百余骑前锋穿越戈壁后,沿沙喇伯勒,经吹河、塔拉斯河行进,总算于1771年五月二十六日同前往迎探之清军在伊犁河流域察林河畔相会。
六月十三日,东归英雄渥巴锡率领族众抵达伊犁,与清大臣舒赫德等会见。至此,土尔扈特蒙古东归祖国征程历经七个月宣告结束。
土尔扈特蒙古为了民族生存举族东归祖国,可谓是悲壮的历程。土尔扈特蒙古自俄罗斯驻地额济勒河启程之时,有三万三千余户、十六万九千余人,经万里跋涉,浴血奋战,断水草,染疾疫,人员折损严重,抵达伊犁时,存者仅约一万五千八百户、六万六千余人,不及半数;且衣不蔽体,憔悴枯槁,其状甚惨。清政府大加救济。
九月,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乾隆帝设盛宴款待渥巴锡一行;册封渥巴锡为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统辖珠勒都斯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南路四旗,即今库尔勒一带。
简述蒙古族历史,足见渥巴锡非成吉思汗后裔,二者之间并无丝毫血缘关系。
渥巴锡如果在国外过的好,他还回国吗?
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回归事件原因经过。
说到渥巴锡,他是清朝时期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的首领,在1761年时他继承了汗王位子,而在他的一生中做出的最为伟大的贡献就是带领部族十七万的人东迁回到了清朝,其实在1767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东归的计划,但是却一直没能够实现,最终在1771年的时候才执行这个计划。
了解原因,才能知道如果他过的好,还会不会回来。
那么渥巴锡东归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渥巴锡在继承了汗王的位子之后,曾经在1767年的时候想要带领部族回到清朝,但是这件事却被内奸知道了,还报告到了沙俄方面,因此这件事就没能够实现。到了第二年他又带领军队和土耳其展开斗争,从战场上回到部族之后,他发现沙俄的势力已经对土尔扈特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于是渥巴锡宣布自己一定要带领部族回到清朝, 1771年春,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浩浩荡荡踏上了东返归国的征途。在渥巴锡的率领下,土尔扈特人首先焚烧了木制宫殿,紧接着无数村落也烧起了熊熊烈火。他们愤怒地杀死沙俄外交官,丢弃一切不能带走的东西,勇敢地向祖国行进着。
清乾隆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是一个会永远载入史册的日子,因为渥巴锡 所率领的土尔扈特部起义军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在这一天与前来迎接他们回家的清军相遇。
那么如果渥巴锡在国外过的好,他还会回来吗?
在国外的移民在国外活不下去了,想起自己祖国来了。打铁还得自身硬,当时的政府是好大喜功的乾隆,而且是处在康乾盛世的年代,国家富强才有吸引力,如果是清末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期,估计就演变成回归占地盘搞分裂了。
事实上,渥巴锡也并非就是来当顺民的,他是一代枭雄,本想顺手拿下伊犁,但清军在新疆却早己是如临大敌,严加戒备,渥巴锡得知清军已严加防备,且己方人畜死亡过半,无力攻占伊犁,于是在清军常设卡伦以外徘徊。伊勒图遣使存问其来意,渥巴锡与众台吉、喇嘛商议数日后,不得已率所部七万余人归降,称前来归附,其部众抵达新疆伊犁,回到他们称为的“太阳升起的地方”,并献上其祖所受明代永乐八年汉文篆书敕封玉印。
所以我认为,如果渥巴锡在国外过的好,他可能就不会回来了,他当时的回归,本身就是无奈之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