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亮剑》中并未透露那位副总指挥的具体姓名八路军副参谋长,但熟悉我军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年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一致抗抗日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由朱德担任总指挥,彭德怀担任副总指挥。
随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又将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八路军副参谋长。
尽管八路军这个番号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二十余天,但由于八路军的称号彼时已在各级部队中广泛传播,且八路军内部对此叫法也已形成习惯,因此,我军在非正式场合一直沿用这个番号,包括人民群众都一直称第十八集团军为八路军,很长时间干脆就叫“八路”八路军副参谋长。
剧中未透露姓名的我八路军副总指挥,根据演员的音容笑貌、体形特征,以及言语的表达方式,活脱脱就是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无疑,前方总部参谋长就是左权,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率部东渡黄河在山西、在太行山根据地坚持抗日的我军高级指挥官。
丁伟,剧中的我八路军第28团团长,原本要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深造,中途却被总部通讯员拦下来,接替在苍云岭战斗中违抗军令而被撤职的李云龙担任新1团团长。
红四方面军的丁伟,原本和彭德怀并没有多大的交集,彭德怀是湘军出身,担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5师第1团团长时,参加了平江起义,任工农红军第5军军长,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兼红3军团军团长。
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川西北会合以后,彭德怀担任了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率部西征宁夏、陇东,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指挥了山城堡战役,歼灭了胡宗南部1个旅又2个团。
彭德怀有过短暂的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历史,丁伟此时就成了彭德怀的部下;此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统一整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丁伟等原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也都成了彭德怀的麾下。
因此,当丁伟被八路军前线总指挥部通讯兵在中途拦下,到总部报道面见彭德怀时,有称呼副总指挥为“老首长”的剧情。
在军中历来讲资历,上下级关系非常明确,绝对来不得半点含糊,毕竟彭德怀是我军高级指挥官,在军中的地位历来远高于丁伟,丁伟只我军中级指挥员,级别、资历和地位等,要相差很多。
1955年授衔时,彭德怀是我军十大元帅之一,剧中的丁伟仅是我军798名少将中的一员,中间相差了中将、上将、大将等级别;因此丁伟称彭德怀为“老首长”,既有历史的成因,也有对彭德怀的尊重和尊敬,才会直呼副总指挥为“老首长”。
为什么抗日战争期间,我军又被称为“八路军”?
这么理解明显是错误的,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各部曾经使用过的番号绝不低于五个,包括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晋绥联防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比如东江纵队)等等。总体而言,就是在国共联合抗日的大局下,我党领导的军队不再统一使用“中国工农红军”的称谓,而是因时因地分散使用各种番号,但仍然保持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八路军115师师长)
所谓“八路军”其实是一个俗称,正式番号当然就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专业点也应该是“第八路军”。这个“路军”的级别番号在北伐战争后期就曾经出现过,或为临时授予的高级指挥部名义,或为地方特色的省防军使用,路军的总指挥多由资深军长或更高级别的将领担任,战时可以指挥一个或者多个军,在抗战爆发之前,南京军政部前前后后授予了总共27路军的番号。
比如韩复榘的部队投蒋后,获授第三路军;桂系跟南京谈判成功后,获授第五路军;刘湘所部川军曾授第六路军等等,而第八路军的番号,早在1929年4月就授予了粤系军阀陈济棠。所以这个“南天王”在一堆头衔之中,就有第八路军总指挥的名头。1936年陈济棠联合白崇禧举行反蒋的“两广事变”,失败后下野,该路军番号也被南京方面惩罚性撤销。
(八路军115师副师长)
第一个知识点,经过艰苦的谈判,1937年8月25日重新获授第八路军番号的是“陕北红军主力部队”,注意这八个字的含义,因为南京军政部在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之下,只给了三个国防师的番号,所以仅能把当时发展到72000人的红军队伍中,最精锐最具战斗力的部队编入“第八路军”,所以第八路军初建时仅有46000人左右。而其他未能编入的非主力红军,则以保安团、警备团的形式划入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
第二个知识点,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8月25日发表就职通电,向全国人民承诺:“八路军将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所以它属于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至少在表面上,要服从南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但是在陕北的其他保安团、警备团没有这个义务,他们仍然属于我党直接领导的武装。
(新四军第二任军长)
第三个知识点,仅仅16天之后的9月11日,南京军政部又开始将全国军队统一序列为战时的“集团军”编制,所以第八路军再被改番为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正副总指挥改称正副总司令,但所属各师番号及部队序列没有变化。军政部长何应钦包藏祸心,第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都是曾经被撤销的番号,属于历史不怎么光彩的番号。
同时,为了防止我军扩大军力规模,何应钦不仅不予增加“军”级番号,还把之前答应的四个师番号压缩为三个。而蒋系中央军或者地方军阀部队改编的集团军,通常下辖两个以上的军级番号,然后军再辖各师,比如宋哲元的第29军被扩编为“第1集团军”后,就下辖第59、第68和第77等三个军,所以我军的情况特殊性也使部分军迷有些糊涂,集团军直辖三师确实属于特例。
(注意臂章符号)
然而实际上,第八路军先头部队已于8月22日起,就分批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所以第18集团军的番号无形中增添了混乱性,因为第八路军的名号正逐渐被华北群众接受,再改来改去不利于部队行动和打开影响,所以决定对南京行文改称第18集团军,而一线部队继续沿用第八路军的番号,华北群众则习惯简称为“八路军”,从此也就流传开来。
不过在作战命令和部队标识上,八路军仍然要使用第18集团军的名头,因为这个番号才是国民政府承认的,从而有利于我军“合法”地进入战区和发动群众。集团军的缩写为“GA”,军的缩写为“A”,师的缩写为“D”,所以华北我军臂章为18GA,新四军臂章经常简写为N4A。当然了,到了1941年以后,新发展的队伍基本不佩戴这些臂章了。
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各省的游击队,也于1937年10月被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初建时10300余人,简称“新四军”,尽管我方妥协为接受叶挺担任军长,但实际上这支部队仍然是“我军”,副军长项英才是军委书记。前面说过,集团军是“军”的上级单位,因此新四军的级别其实是比“八路军”低一格的,这从1955年的大授衔中也能反应出来。
参加新四军整编的只有散落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而其他如广东、海南地区的我党武装,则以抗日游击队的番号存在,严格说来并不属于新四军作战序列,比如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等,他们既不是八路军、也不是新四军,只受延安方面的统一领导,比如东江纵队的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党就派遣许多干部前往东北,组建和改编红色的抗日队伍,后来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其下再设若干个军级番号,比如杨靖宇将军指挥的抗日联军第一军等等(当然人数不多,番号有虚张声势的用意)。但是东北抗日联军那也是“我军”啊,跟八路军、新四军的番号也不发生关系。
到1941年以后,我军已经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八路军(第18集团军)兵力增加到几十万人,重建的新四军也有9万人,所以这两个番号已经变了含义,成为我军的特定整体称谓。一般来说,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我军各部以八路军总部的名义授予番号;而在华中、华东等地区,则以新四军军部的名义给各部队授予番号。
第四个知识点,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在抗战结束之前,始终未直接划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序列,属于同时存在的我军称谓。1942年5月,留守陕北的八路军留守兵团、各保安司令部、保安团和警备团,统一整编为晋绥联防军所属部队,陕北地方部队则使用“陕甘宁边区人民自卫军”的名称,所以啊,如题所问是不够专业和准确的。
(八路军战士臂章却是18GA)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