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说嬴荡举鼎而亡,秦武王举鼎而亡,这种轻身忘义的做法,被嘲笑那是活该!大秦帝国的实力和野心,不需要他这种莽撞的方式彰显。即便没有举重身亡的笑柄,至少这种“少德”的做派,也会给人留下诟病。弄不好还可能促成诸侯合纵攻秦,徒惹灾祸!
那么嬴荡举鼎而亡,可不可以因此认为秦武王是一个荒唐的国君呢?甚至像某些电视剧宣传的那样,暴戾、粗鄙、低能呢?
答案是否定的。秦武王尽管在位只有三年嬴荡举鼎而亡,但在这三年里,他的功绩也是可圈可点的,甚至某些举措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至少他是一个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国君。
秦武王的主要功绩秦武王的谥号“武”,释义为:“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保大定功曰武;辟土斥境曰武;拓地开封曰武。”是一个美谥,肯定了他在“武功”方面的成就。秦武王的武功,主要体现在“平定蜀乱”和“拔宜阳定三川”。
秦武王元年,蜀相陈壮谋反,秦武王派甘茂、张仪和司马错领兵入川,诛杀陈壮,平定蜀乱。蜀地对秦国战略意义重大,是秦国的“大后方”,也是未来伐楚的西出路线,蜀地乱就意味着秦国失去战略根基。平定蜀乱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对秦武王来说是小试牛刀。“拔宜阳定三川”则是一个影响秦国统一六国的重大战略胜利,昭襄王在秦武王的基础上,设立了三川郡,三川之地成了秦国插进中原诸国腹心的一把利刃,让合纵之术基本失效。
不过,一开始这个战略举措是受到质疑的。很简单,三川之地对秦国来说,就是一块“飞地”,与秦国不接壤,硬要在敌人的心脏里建立一块根据地,无论现在的攻,和将来的守,都是大问题。
右丞相樗里疾就极力反对。不过这个异想天开的疯狂念头,获得了左丞相甘茂的支持。甘茂领命首先出使魏国,说服魏国人结盟,共同伐韩。接着,秦武王又与甘茂订立“息壤之盟”,答应排除一切干扰,支持甘茂伐宜阳。
伐宜阳的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半年后甘茂损失了三万多秦师,朝中反对声一时喧嚣尘上。但秦武王不为所动,又给甘茂增兵六万,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宜阳之战后,秦武王搬出一个大箱子,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大臣们诋毁甘茂的奏章,甚至连诬陷甘茂是魏国奸细的说辞都有。可见秦武王很英明,很有识人之明。同时能认识到三川之地的重要性,并顶住压力实施成功,他的眼光,绝对是“战略级”的!
让人鄙视的“举重运动员”大概就是被这种战略胜利冲昏了头脑,秦武王有点飘飘然了。秦武王四年,在巡视三川后,他路经雒邑周王室的地盘,得意洋洋地“拜访”了周天子。
那个让秦武王的生命画上休止符的九鼎,就陈列在周王室的王宫里,秦武王当然不能错过观摩的机会。九鼎,象征着天下,大禹纳九州之铜铸九鼎,谁拥有九鼎就等同于拥有天下,当年楚庄王仅仅问了一下九鼎的重量,就被斥为心怀叵测。那是神器,凡人不可问!
秦武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但亲眼看到了九鼎,甚至想把它带回秦国:“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真是小人得志的模样。
周赧王也不敢得罪他,又不甘心,就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秦武王不信那个邪,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代替了国君本该有的冷静,非得一试身手,结果失手了,当场砸断胫骨,浑身筋脉崩裂,当夜就死了。
不可盲从秦武王的死,成了“国际笑话”,让后人嘲笑了几千年,那么秦武王该不该被嘲笑呢?
首先这里面有六国幸灾乐祸的成分,甚至有情节的添加。不过话说回来,一国之君,不顾身份,忘了自己身上肩负的国家重任,竟然死于好勇斗狠,被人讥笑那是活该。
西汉时期有个叫韩安国的御史大夫,因为自己驾车摔断了腿,汉武帝气得直骂娘,斥责他不顾身份,轻贱妄为,并下令以后公卿大夫,一律不得自己驾车。为啥?因为他们都是肩负重任的人,身体是国家财富!
秦武王连这个都不懂,不该被讥笑吗?事实上,他的死导致秦国几年内乱,实力大损。
题干说,秦武王就是为了彰显神力,表明雄霸天下的野心,是一次政治宣言。这个说法有点肤浅,秦国的实力,不需要秦武王拿生命去彰显,秦国的野心需要的遮掩,还没到四处树敌宣扬的时候。他的做法,就是年轻人的冲动,眼界有点低,没必要文过饰非!
不过,我也极不赞成电视剧将秦武王贬损得一无是处,甚至把他说成粗鄙缺德的荒唐国君。其实,秦武王除了上面所说的武功,在文治方面还有很大功绩。
比如设立左右丞相制。当时六国都普遍采用相国制,相权与君权的矛盾相生相随,秦武王的左右丞相制,实际上是一次削弱相权,加强君主独裁的政治改革。
不要一看到独裁,就联想到坏处,其实,秦国的强盛,君主专制是一个重要保障,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摆脱贵族阶层的掣肘,实现君主专制独裁。秦武王的左右丞相制,其实就是商鞅变法的延伸,你能说秦武王是粗鄙浅陋的人吗?
再比如,昭襄王时期的范睢,曾经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路,其实秦武王已经开始这么做。他在攻伐宜阳前,就派人与齐、楚、魏订立联盟,让韩国孤立挨打,甚至为了制衡楚国,还特地与越国订立联盟,一旦楚国想有所行动,越国就来牵制。
由此可见,秦武王虽然不喜欢张仪,但是对张仪的连横之策,玩得轻车熟路,可以废张仪其人,不废张仪其道。这一点跟,跟他爹惠文王杀商鞅,不废商鞅之法如出一辙。
这样的国君,怎么可能是粗鄙无能之人?而这一切,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完成!
所以,我认为,秦武王的死,该受到批评,甚至被嘲讽也是自作自受。但一分为二,他又是一个胸怀大志,锐意进取的国君,就像一个流星,虽然短暂,但足够耀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