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这个其实被神化了刘邦约法三章,汉朝还是用的秦法,
刘邦打下咸阳之后刘邦约法三章,为了安抚咸阳的老百姓,对老百姓说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并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
但是刘邦约法三章,汉朝统一后,认为“三章之法”不能压制奸邪,于是依然实行的依然是秦法,而且,认为秦法也太少了,还增加,一些,这就是汉《九章律》
《汉书·刑法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汉朝的法律是《九章律》,是丞相萧何参照秦律制定,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篇。
至于文景之治,这个怎么说呢?你没发现,历朝历代的治世,都在中前期吗?
比如西汉文景之治、东汉明章之治、唐朝贞观之治、明朝仁宣之治、清朝康乾盛世。
为什么都在前期呢?因为前朝灭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太多,土地无法承载这么多人口,矛盾激化,于是就发生动乱,古代土地承载的极限是五六千万人(清朝除外),当超过这个数值,就会出现农民造反。
而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十室九空,剩下一千多万人,养活6000万人口的土地,养活1000多万人,能不是治世吗?
古代的治世,并没有那么神奇,依然会饿死人,但是,相对于乱世,没有战乱,就是治世了,
刘邦的“约法三章”是怎么回事?
“约法三章”这个典故,我看了不少人的讲解,有些存在一定的误解。
在刘邦进驻霸上,也就是今天的白鹿原之后,其实和咸阳城就咫尺之遥了。秦王子婴只好投降。
此时刘邦显示出了他冷静、隐忍的一面。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上。一是在将士们纷纷进城抢夺金玉珠宝时,虽然他也很想立刻享受宫中的富贵生活,但在樊哙和张良劝说后,迅速整饬军队从城中回到霸上。第二件是,有人劝他杀掉已投降的秦王子婴,他也没有采纳。第三件则是,回到霸上,他又召集关中各县的豪强、有威望的老人,与他们约法三章,这一系列行动,可能都是他为了顺利成为关中王的战略,以此来在关中树立一个宽容、仁慈的王者形象。
这里我们稍稍解释一下“约法三章”这件事。因为这个词的现代语义,可能会让我们误解,重点是在“约法”上,以为是在夸奖刘邦的言出必行、说一不二。
其实这里的重点不是“约法”,而是“三章”,众所周知,秦朝在李斯的法家政治下,法令是非常细致严苛的,条条框框,无所不备,以致百姓怨声载道。刘邦此举正是废除了所有秦朝原先的法令,只用“三个”法令来临时管理关中:杀人者死、伤人和作乱按轻重入罪。刘邦希望反秦朝之道,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来迅速赢得关中民心。
尽管汉朝真正立国之后,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法制,严苛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临时的措施显然奏效了,关中百姓欢天喜地,视刘邦为仁者,无不希望他能留下来当关中的治理者。
张良跟刘邦都用了哪些计策?
张良作为刘邦最得力的谋臣,一生为大汉政权的建立,出谋划策,做了数不清的贡献,被后世记录至今的就有十多件之多,人们常说的“十大计策”分别是这些:
一,轻取南阳,清除后患。二,智取峣关,进入咸阳。
三,退出秦宫,还军灞上。四,利用项伯,化险为夷。
五,下邑画策,重用人才。六,阻封六国,集中力量。
七,劝解刘邦,分封齐王。八,废除和约,穷追项羽。
九,固陵建议,合兵垓下。十,建都关中,万世基业。
可以说,张良的这奇功,从而成就了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基业。
还有人说,张良给刘邦“三计定天下”,而这三计便是十计之中的重点:
1、顺从项羽——忍一时之气
按理说,刘邦入咸阳之后,本应为“关中王”,尤其是当他在咸阳宫中见到美姬如云的时候,就更想成为关中之王。但这时候,张良却劝止刘邦,主动放弃做关中王,并让他还军霸上,入鸿门宴等,故意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从而放长线钓大鱼。
2、订立楚汉和约——成大事不拘小节
刘邦与项羽曾经以鸿沟为界,订立“楚汉和约”。但当项羽带令军队回到彭城的时候,刘邦也欲回军到关中歇息,这时候张良就说了:“现在你怎么能够回军呢?要知道现在正是楚军疲惫不堪的时候,这时应攻其不备,便可一战定天下;但如果放虎归山,以后想制服他就难上加难了。其实,楚汉盟约本来就是误导项羽的,因此成大者应不拘小节。”于是,刘邦便继教攻击项羽,最后终于灭楚,成就大汉天下。
3、欲定天下,先安人心
初定天下的时候,由于有许多将领都是原楚军投降过来的,因此刘邦这时虽然贵为皇帝,但手中的政权并不稳当。不断有一些将领在一起商量谋犯,刘邦得知后,很是不安,便问张良怎么办。张良说:“陛下最痛恨的人是谁?”刘邦说:“雍齿。”张良说:“请陛下封马上分封自己的政权并不稳当。现在刚取得天下,还没有封有功之人,这些将领是叛投过来的,您迟迟不表态,他们会以为要清除他们呢。如果皇上连最讨厌的人都封赏了,那他们的心也可以安定了。”果然,封了雍齿等人之后,再也没有人商议造反之事了。于是刘邦的朝堂局势,便渐渐稳定下来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