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茅以升简介,是中国几代人、几个时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前期参与设计的人非常的多。最早提出在长江南北俩岸建设长江大桥的是清朝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的。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当时我国著名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武昌火车站的时候,预留了长江大桥的交通轨道枢纽。当时在詹天佑的带领下和德国籍教授乔治·米勒以及夏昌炽、李文骥等13名土木工程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意义上的规划设计。
到了民国时期茅以升简介,当时的国民政府邀请了美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约翰·华德尔进行第二次设计,但是当时是特殊时期我们也知道国内有几个大军阀,长年割据混战,国民政府忙着应付内部军事派系斗争,自身的军费都有问题,更别说拿出巨额费用来建设桥梁了。所以这次规划设计再次搁浅。
到了1935年粤汉铁路要建成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又是一个瓶颈,当时把正在建设钱塘江大桥的总工程师茅以升请来了,由茅以升担任处长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作测量钻探,并同事邀请了苏联驻华莫利纳德森工程顾问团合作拟定又一建桥计划,这已经是第三次规划设计了茅以升简介。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了以后,建桥这种百年大计再次被时任省政府主席的万耀煌提出,后中华民国行政院工程计划团团长侯家源联合美国桥梁专家鲍曼等再次考察武汉长江大桥桥址,同年中华民国内政部营建司司长哈雄文联同美国市政专家戈登来汉再次视察。这是第四次规划设计。当然了由于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紧接着就是国共内战,当然该项目又被搁置。
直到国共内战结束,共和国成立以后,再次把建桥大计提上日程,因为真的很重要。当时参与勘探的李文骥,联合总工程师茅以升向共和国提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直到1953年时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批准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建设。汪菊潜任总工程师,当时就拿着勘测的图纸去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技术鉴定,就是让苏联老大哥看看方案是否可行。当时苏联和共和国正是蜜月期,当然苏方很乐意,为此还派出由25名桥梁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研究。后来我们也知道,由于形势发生变化,苏联撤走了所有桥梁专家。后来共和国只能自己克服种种困难,让茅以升担任主任委员,联合当时全国最优秀的桥梁建设者开始自己设计建设,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一大批桥梁建设者。
最终在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造价预算7250万元,实际只用了6581万元。同年3月16日正式建成通车,全国为止振奋,全国为止欢呼,当时主席登上黄鹤楼,看着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其中一句就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截至目前武汉长江大桥已经61岁了,期间被大小船只撞击上百次依然毫发无损,就像一条巨龙一样横跨在长江南北两岸。 END
高晓松到底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
您好,我是娱乐号博主:大风仓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码字不易,大家记得给个赞,耶!
高晓松,如今被人戏称为“矮大紧”。说到他的家庭背景,用网友的话来说,两个词“显赫”“惊人”:
高晓松出生在北京,但其祖籍是浙江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杰地灵之处啊!
高晓松的爷爷高景德是电机工程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1983年5月至1988年10月期间担任过清华大学的校长。高景德出生在陕西佳县,1945年在国立西北工学院(即现在的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1年留学苏联,在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为第一位获苏联博士学位的中国人。高景德还曾是民盟中央第五、六、七届常委。
高晓松的奶奶叫姜惠茹,公开资料没有她个人的其他信息,想必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高晓松的外公张维是中国著名力学家、结构力学和工程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熟操四国语言的科学家。张维出生北京,15岁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6岁考进唐山交通大学(即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张维作为第5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生留学英国,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学硕士学位。之后又留学德国,获得柏林高工(柏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同济大学、北洋大学、清华大学。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张维曾担任过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他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工程师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德国工程师学会、国家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会长。1983年创办深圳大学,出任首届校长。
高晓松的外婆陆士嘉,是著名的流体力学专家、航空学家,她是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陆士嘉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北京航空学院筹建人之一。张维和陆士嘉在1941年二人留学德国期间结为伉俪。
高晓松的父亲高立人,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曾出版过数本力学及建筑学方面的专著,在制定青藏铁路的冻土层解决方案方面,高立人功不可没。
高晓松的母亲张克群,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张克群在德国柏林出生,后随父母回到中国,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现已退休定居在美国。
高晓松的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张克潜出生在北京,是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53年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电子物理与器件教材编委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专门从事电子物理与器件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高晓松真正是出生书香门第,教授、院士扎堆啊!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还真如网友所说的:显赫!惊人!这么说,叫“矮大紧”实在是太低调了,应该叫“高大上”嘛!——真正名副其实的“高大上”啊!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