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的绿林好汉窦尔敦生活原型叫窦开山窦尔敦盗御马,河北省献县人,生于南明永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乳名二东,长得虎背熊腰,因此又叫窦二敦。

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窦尔敦出身贫苦,他的父亲窦志忠是李自成的部将,曾参加过明末的农民起义窦尔敦盗御马。《清史稿》并没有关于窦尔敦的记载,其事迹多见于《献县志》等方志类史料。

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窦尔敦十五岁开始为地主种田维持生计,一次,他在集市上看到几个地痞无赖欺侮一老一少的卖枣小贩,他冲上前想抱打不平,却被一个老者阻挡窦尔敦盗御马。

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老者姓韩,是一位流落民间的义军首领,他对窦尔敦仗义行为感染,冲上去几个回合就把地痞制服,后收窦尔敦为徒,教他武艺。

窦尔敦学艺三年后,杀死了为非作歹的知县父子,为躲避官府缉拿,就开始浪迹天涯。

期间出家为僧,师从静慈和尚,学会了软硬气功、轻功、护手双钩等绝世武功,当时江湖人称“铁罗汉”。

清朝康熙末期,窦尔敦回到家乡招兵买马,聚众起义,抗击满清的残暴统治。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窦尔敦率部抢劫了大名府运往京城的十万两官银,朝野大为震惊。

清廷将兵部大臣彭朋革职,派护卫黄三泰抓捕窦尔敦。黄三泰为了抓获窦尔敦,以比武会友的名义,约来窦尔敦。

两个人较量的时候,黄三泰违背不用暗器的约定,暗中发金镖刺伤窦尔敦,窦尔敦左肩负伤后死里逃生。

此后,清廷多次围剿窦尔敦,都没有捕获他。窦尔敦认为河间、献县一带无险可守,就转移到燕山山脉一处叫连环套的地方安营扎寨,据守此地与清军周旋,期间,曾夺取河间府大批辎重。

窦尔敦率领的义军最高潮时,发展到万余人。

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坐皇帝御赐的宝马在河间围场狩猎,窦尔敦得知消息,只身下山,将梁九公骑乘的御马盗走。

清廷多次围剿窦尔敦均未奏效,就使用了下三滥的手段,把窦尔敦的老娘抓起来,诱捕窦尔敦。窦尔敦是个大孝子,为了营救母亲,就把自己捆绑起来,投案自首。

窦尔敦的母亲认为他迂腐糊涂,撞墙自尽而死。窦尔敦悲痛万分,挣断绳索与狱卒搏斗,不幸腿部负伤被擒获。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七月二十七日,“步军统领隆科多拿送大盗窦尔敦等”,请示康熙帝。

康熙帝批示:“窦尔敦、王四老公行劫年久,甚为凶恶,杀人亦多。平人杀人三口,尚且凌迟,此为首者,亦当凌迟。”九月二十日,窦尔敦被秘密处死,年仅三十四岁。

《古城瑷珲》则另有说法:窦尔敦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原名窦二东,被清廷蔑称为窦尔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窦尔敦被改判流放黑龙江。

康熙帝很敬重窦尔敦刚直不阿的品行,就安排他在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手下当差,曾参加中俄雅克萨之战,立下战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负伤后,不治身亡,享年六十二岁。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中的窦尔敦在历史上有什么传奇故事呢?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是《说唱脸谱》中的歌词,《盗御马》、《连环套》中窦尔敦的京剧脸谱是蓝色的。蓝色脸谱在京剧中代表刚强、骁勇善战,非常有心计,这也正代表了窦尔敦这个人物的形象。真实的历史记载中窦尔敦又有那些传奇故事呐?(《盗御马》中窦尔敦的京剧形象)

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窦尔敦真实历史分辨。有关窦尔敦的历史资料还是比较匮乏的,我们可以从中去伪存真,看一看历史中真正的窦尔敦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在清朝的的正史《清史稿》和《清实录》里面都没有记载有关窦尔敦的事情,有关窦尔敦的历史记载有主要的三处可以见到,但是历史记载互相打架,我们分析一下历史记载中的这三处史料:

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一、1930年《明清资料》。既然正规的历史中没有,有关窦尔敦的传说又这么多,京剧《盗御马》也是家喻户晓,要考证一下。1930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汇编的《明清史料》中就有了如下的记载:

窦尔敦盗御马:盗御马的窦尔敦 史上真有其人 还是一代英豪

康熙五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又覆请尊遵旨会同步军统领隆科多,将行劫年久,极其凶恶之贼窦尔敦拟即凌迟一疏。上曰:‘事着依议。此案内庄头王六,系太监梁九功家仆,何以做钱粱庄头?将王六挑去脚筋充发。

1717年,康熙批准凌迟处死窦尔敦,王六是太监梁九功(演义中称太尉梁九公,历史上康熙的宠信太监总管,自缢于雍正元年)的家奴,被充军了。也就是说窦尔敦死于1717年,是一个大盗。

二、《献县志》记载。河北河间府窦三香疃是窦尔敦的老家,原名窦开山,小名二东,也叫窦二东,清朝蔑视他才称作窦尔敦。《献县志》记载窦尔敦是一个抗清义士,抢劫了10万两官府的税银,短暂占领了河间府。后跑到马兰峪北面的地方驻扎,多次对抗清军的围剿,并且盗取了康熙皇帝在大凌河的养马基地,盗取了十几匹御马。

清军没有办法,用毒计抓住窦尔敦的母亲,因窦尔敦特别孝顺,自动投降被清军处死了。

这篇史料里面的好多人物,比如彭朋、黄三泰等人历史上是没有的,多与演义小说相符,可信度比较差。

三、《古城瑷珲》史料。这篇史料是瑷珲县清朝时期保存下来的史料,和《献县志》记载的窦尔敦出身是一样的,但是更加详细。窦尔敦的父亲是李自成手下的督军,曾经掌握13万人马,窦尔敦是有名的义盗,抢了钱粮大都分给贫穷人家。1682年,康熙在山海关外的大凌河建设马场,饲养皇家御用马匹,强制驱赶了一大批老百姓。窦尔敦率领兄弟们盗御马十几匹,在商家林抢了国家的税银。(雅克萨之战的黑龙江将军萨尔素雕像)

康熙皇帝限期捉拿窦尔敦等人,两次进攻都没有抓到窦尔敦,清朝廷只能抓了窦尔敦的母亲和嫂子威逼窦尔敦,窦尔敦投案自首,被清廷判处死刑。

1684年,黑龙江将军萨尔素觐见康熙皇帝,这时正面临沙俄的步步紧逼,急需人马。他也听说了窦尔敦的事情,上下奔走免了窦尔敦的死刑(这事和康熙有关,清朝死刑犯最后审核是皇帝决定的),流放到了瑷珲,自己的次子跟随,帮助萨尔素训练当地的民众。后参加两次的雅克萨之战,在最后一战中伤重而死,这时1687年的事情了,窦尔敦生于1626年。萨尔素将军为其修建了《窦尔敦庙》。(黑龙江现存的窦尔敦家族家谱)

从史料的来源来看《古城瑷珲》这是清朝时期编写的,窦尔敦在雅克萨之战中如果战功不突出,也不会记载,况且这么边远的小城,黑龙江将军萨尔素还为他修建家庙。现在有窦尔敦的后人在黑河市爱辉县窦集屯生活,并且有家谱传承。反观其他两个史料一个演义性质比较重,另外一个《明清史料》中只有两个简单的康熙皇帝的奏疏记载,窃以为这个记载应该也是真的,窦尔敦的盗御马,抢皇杠早就家喻户晓了,难免有人冒充,况且只记载是盗贼,具体干什么事情也不清楚的。

窦尔敦的传奇故事。我们通过分析史料,可以梳理出窦尔敦的生平事迹了。

一、盗御马、抢政府官银。窦尔敦是一个性格豪爽,非常有心计的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路见不平一声吼,是典型的绿林好汉,专门盗抢地主等富贵人家,并拿出一部分接济穷人。1682年,康熙皇帝派人在山海关外的大凌河建设马场,饲养御用马匹,按道理应该官府对当地搬迁人员给与相应的补助,但是下面做事的人以皇帝的名义将穷老百姓都赶走了,惹起了民愤。窦尔敦知道后,决定干票大的!率领十几个兄弟到皇帝的养马场盗取了十几匹御马,并在当年抢了政府的税银。

这下把康熙皇帝惊动了,限期破案,清军两次进剿连环套都未能将窦尔敦抓住。把窦尔敦的母亲和嫂子抓起来逼迫窦尔敦现身,母亲绝食撞墙而死,自己的妻子齐金凤也清军杀死。窦尔敦为了自己的母亲,自动投降清军,被清军刑部判处死刑。从这一方面看,窦尔敦讲究江湖义气,劫富济贫,并且非常孝顺。

二、康熙皇帝、萨尔素暗箱操作,窦尔敦充军瑷珲。黑龙江将军萨尔素此时正在向康熙皇帝数值汇报黑龙江的局势,他急需人才巩固边防。窦尔敦这个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胆大心机,机智灵活,又讲究义气,非常孝顺,可以非常容易收复这个人。萨尔素动了心思,他要做的就是先收复窦尔敦为他效力,果然窦尔敦为了自己的家人同意跟随萨尔素将军。剩下的事情就是要征得康熙皇帝的同意免除死罪,充军到黑龙江就可以了,哪里萨尔素将军说了算,正是用人之际,康熙皇帝肯定同意了。就这样窦尔敦和次子一同发配到黑龙江,长子留在当地,多少也是对窦尔敦的牵制。

三、窦尔敦二次参战雅克萨之战。窦尔敦流放爱辉布丁屯,江东64屯之一,现在属于俄罗斯领土。窦尔敦有一身武艺,萨尔素挑选当地年轻人让他训练他们,算是民军的教头,随时抵御沙俄的进攻。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窦尔敦孤身一人到雅克萨城内劝降沙俄军队,这是个掉脑袋的活,窦尔敦顺利完成了。

1686年,沙俄军队卷土重来,再占领雅克萨城,这次窦尔敦直接参战,并将雅克萨城内的俄军的军旗砍到了,使俄军陷入混乱,战争虽然胜利了,窦尔敦却身负重伤,1687年伤重而死。(窦尔敦家庙遗址,庙没了)

萨尔素将军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为窦尔敦建了家庙,不过现在都被拆没了。不过家人都生活在瑷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