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管仲和鲍叔牙是正真的知己鲍叔牙与管仲典故。他们同时辅佐齐国两公子,属于敌对状态,到了最后,鲍叔牙还举荐管仲给齐桓公姜小白,成就了齐桓公的春秋五霸的霸业。
管仲和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师傅。齐国国王齐僖公姜禄甫死后,齐国陷入内乱。齐襄公继位,后来齐前废公姜无知继位,不到两个月,发生内乱被杀。公元前685年,齐国在在外的姜小白和姜纠都在国外,但是小白离得远,公子纠离得近,小白和师傅快马加鞭,不停赶路,姜纠却慢慢吞吞赶路。不管管仲怎么催促,姜纠就是不听。没办法,管仲只好自己提前出发跑到小白必经之路,埋伏好等小白车马一到,瞄准就是一箭,小白受到袭击假装中箭,并安排下人大叫,公子白不行了。于是快马加鞭,提前三天到达国都,登基为王,到了第三天公子纠,也到了,但是晚了,小白就把公子纠杀了,准备杀管仲时,鲍叔牙出来说鲍叔牙与管仲典故:“主公不能杀他”,小白问这是为何,他差点杀了我?鲍叔牙说:“前面是各为其主”,现在他的主人死了,事就完了,陛下一定要重用此人。小白文问:他的才能如何,鲍叔牙说:“他的才能胜我十倍”。最终小白就信了鲍叔牙的话,重用管仲,最终开创了齐桓公的霸业。
管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六大政治家之一鲍叔牙与管仲典故。他在春秋时期就开创了,烟酒、盐铁专卖制度,开创了齐国商业。
文|玉之溪
管仲、鲍叔牙、齐桓公这三人是什么关系?为何会成为高考作文?
感谢提问,我是@一周一本书,我来回答。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会成为热议的话题。今年出圈的作文题,是全国I卷,关于管仲、鲍叔牙、齐桓公这三人的,写一篇发言稿,看到这题目,庆幸我不是今年高考,感觉分分钟就要离题了。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一下,这三人究竟是谁,三人间有啥关系呢?
一、齐桓公这王周王朝的统治经过昏君的瞎搞,从此诸侯并起,进入了春秋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五个“超强”的国家,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而最先冒头的就是“齐桓公”,他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小白”,小白这个人呢,他是一个三好青年,好玩、好酒、好色,从以往的历史来看呢,这简直妥妥的亡国之君。但他没有,就是因为他遇到另外两位——管仲和鲍叔牙。
二、管仲和鲍叔牙这两友鲍叔牙和管仲,他们两个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发小的关系,鲍叔牙是商人出身,当时管仲家境不好,又要养老母亲,鲍叔牙就叫上管仲,一起来做生意,兄弟齐心,后面也过上了不错的小日子,每次分钱,都是管仲拿得多,但鲍叔牙一点也不介意,他知道管仲家里有老母亲要养,后面生意失败了,两人就约好去当兵,上战场后,管仲临阵脱逃,士兵们都笑他,看不起他,鲍叔牙还一直跟士兵们解释,他一直相信管仲,很尊重他。
三、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的关系想当初,鲍叔牙和管仲分开后,鲍叔牙追随了齐桓公小白,管仲追随了公子纠,各随其主,算是从兄弟,变为了“竞争对手”,这个时候齐国内部叛乱,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外逃了,公子小白逃到齐国的一个小县城,公子纠则到了鲁国。而作为“对手”的手下,管仲打算为了主人,暗杀公子小白,可惜射杀没成功,公子小白装死躲过一劫,管仲以为完成射杀,就去向公子纠复命了。
公子小白自然是非常生气,顺利回到齐国后,他继承了王位,成为了齐桓公,登基之后呢,公子小白发誓要报仇,要把管仲抓回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全力劝告公子小白,如果一上位就去攻打鲁国,会让别的国家觉得小白是个残暴的君王,风评不好,不如给鲁国国君写封信,让他去秘密处置公子纠。
另外呢,鲍叔牙当然要站在兄弟“管仲”这里,这样的一个人才不能放过,必须要委以重用,齐桓公虽然很生气,但听了鲍叔牙这番话,还是因为管仲有才能,而没有处罚他,而管仲也被他感动,从“对家杀手”变成“迷弟”。管仲到来之后,为齐桓公制定了重要的国策,那就是历史上的“尊王攘夷”。
简单来说,就是让齐桓公持续为“周天子”打call,人设是“死忠粉”。比如坚决为周天子助威,帮助周天子抵御周边的少数民族,这些行为得到了“周天子”的点赞,有了官方盖章,齐桓公办事就简单多了,比如有外族打其他诸侯国的小伙伴,他就去撑腰,比如大诸侯欺负小诸侯,那就去揍一顿,为小诸侯出出头,如此一来,齐桓公成为了诸侯们的大哥,有事大哥出马。众心所向之下,齐桓公小白越来越飘,甚至打算站着来接受周天子的信物,幸好管仲在旁,最终还是谦逊的接受了信物。
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就好像齐桓公在中心,管仲和鲍叔牙为左膀右臂,很多时候,君王身边说真话的人,时刻督促自己,一旦想法行为有所偏差,就应该要立即纠正,这一点管仲和鲍叔牙都做得很好,他们也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人,三人经常一起交流“治国”策略,亦师亦友,放现在来看,他们一定是精英Team,有野心、有实力能干,也能沟通无阻。管仲的大器晚成,鲍叔牙的仗义重情,齐桓公的既往不咎,都是我们能找到的人物特点!
四、写在最后成为高考作文,并不奇怪,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都是精华。这些历史文化,需要继续传承下去,这种文化底蕴,其中的精神,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还记得那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借历史上的成败作为鉴戒,时时思考,我想这才是“出题者”所想要看到的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