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描写朋友友谊的故事 ①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
②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
③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之交
④左伯桃与羊角哀的舍命之交
⑤陈重与雷义的胶漆之交
⑥范巨卿与张元伯的鸡黍之交
⑦孔融和祢衡的忘年之交
⑧刘备关羽张飞的生死之交
管鲍之交的故事管鲍之交出处司马迁《史记·管仲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与管仲典故。”
管仲与鲍叔牙年轻的时候就经常交往。管仲家贫鲍叔牙与管仲典故,与鲍叔牙做生意就经常占便宜,对此鲍叔牙毫无怨言,总能从管仲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后来,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纠。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小兵就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为大谏。从此,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管鲍之交在形容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同时说明朋友之间贵在彼此相知、互相信任鲍叔牙与管仲典故。管仲、鲍叔牙两人之间彼此能够相互理解,从对方角度进行思考问题。当管仲落魄时,鲍叔牙能够知道管仲要奉养老母,所以每次都多占便宜、打仗冲锋时落后于人;当管仲被囚禁时,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因为鲍叔牙清楚管仲的才能;当管仲在将死时,劝谏齐桓公不能任鲍叔牙为相,因为管仲清楚自己朋友性格太直,容易得罪人,结果齐桓公不听劝,鲍叔牙最后因为得罪人抑郁而终。
齐桓公是如何得到管仲的辅佐的?
管仲能得到齐桓公的重要在相当程度上需要感谢他的好朋友鲍叔牙,而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情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管鲍之交”的典故。话说管仲早年和鲍叔牙一起经商。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因为穷,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却要多拿。鲍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兴,骂管仲贪婪。鲍叔牙却解释说:“他哪里是贪这几个钱呢?他家生活困难,是我自愿让给他。”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还安慰管仲说:“事情办不成,不是因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为时机不好,你别介意。”管仲曾经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躲在后面,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愿再跟他去打仗。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替管仲辩护,极力掩盖管仲的缺点,完全是为了爱惜管仲这个人才。管仲听到这些话后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管仲和鲍叔牙就这样结成了生死之交。在下不得不佩服鲍叔牙的胸襟气度,换成任何一个人摊上这么一个老想着在自己身上占便宜,啥事也办不成的朋友恐怕早就绝交了吧?但鲍叔牙不仅不嫌弃管仲,还始终坚持认为管仲有大才,只是时运不济未能施展才能而已,鲍叔牙看人的眼光何其老辣。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从政了。当时齐国的国君襄公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异母兄弟。一个是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今山东省西南部)人;一个是公子小白,母亲是卫国(今河南省北部)人。有一天管仲对鲍叔牙说:“依我看,将来继位当国君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辅佐一个吧。”鲍叔牙同意管仲的主意。从此管仲当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此时的管仲和鲍叔牙无疑是想两边下注,无论将来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谁继承了君位,管、鲍二人至少有一人会受到未来君主的重用,而受重用者又可以向君主推荐未受重用者。齐襄公十分残暴昏庸,常常找碴儿责骂大臣。朝政很乱,公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到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牙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夺了君位。不到一个月,公孙无知又被大臣们杀死了。齐国有些大臣暗地派使者去莒国迎接公子小白回齐国即位。鲁庄公听到这个消息,决定亲自率领三百辆兵车,用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他先让管仲带一部分兵马在路上去拦截公子小白。管仲带着三十辆兵车,日夜兼程,追赶公子小白。他们追到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听说莒国军队已经过去半天了,就接着赶路,一口气又追了三十多里。他们远远看见莒国军队正在小树林边生火做饭,公子小白端坐车中。管仲跑上前去,说:“公子,您这是上哪儿去啊?”小白说:“去办理丧事啊。”管仲又说:“公子纠比您年龄大,有他办理丧事就行了,您何必急急忙忙赶路呢!。鲍叔牙知道管仲的用心,很不高兴地对管仲说:“管仲,你快回去吧。各人有各人的事,你不必多管。”管仲左右一看,那些随从的人,一个个横眉立目,摩拳擦掌,好像要和他拼命似的,再看看自己的人,比他们少多了,心想,硬碰硬非吃亏不可,便假装答应,退了下去。没走几步,突然回过身来,弯弓搭箭,瞄准小白,一箭射去。只听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周围出人一窝蜂跑去救护,其中有人大叫“不好了!”接着,很多人就大哭了起来。管仲看到这个情景,认为小白一定死了,便驾车飞跑回去,向鲁庄公报告。鲁庄公说小白已经死了,马上设宴庆贺,然后带着公子纠,慢慢悠悠地向齐国进发。哪里知道管仲这一箭并没射死公子小白,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箭,急中生智,把舌头咬破,假装吐血而死。忙乱中大家也都被他瞒住了。直到管仲走远了,小白才睁开眼,坐起来。鲍叔牙说:“我们得快跑,说不定管仲还会回来。”于是公子小白换了衣服,坐在有篷的车里,抄小路赶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这时候鲁庄公和公子纠还在半路上呢!
公子小白抢先回国继承君位后打败鲁国,逼迫鲁国杀死公子纠,交还管仲。这时有一个对管仲的未来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粉墨登场了,这个人叫召忽。召忽少负才名,胸有大志,喜研军国治理之术,但一直不得志。齐襄公时公子纠慕其才华和谋略,聘为师傅,终日伴读讲史不倦。因为和管仲同为公子纠的师傅,其实他也很早与鲍叔牙结识,当时三人怀揣着建设崭新齐国的共同理想。本来鲍叔牙是向齐桓公建议同时召回管仲和召忽,但召忽却选择自杀追随主公公子纠,以尽人臣礼节。自尽前的召忽暗中告诉管仲:鲍叔牙必定在齐桓公面前建议重用管仲和自己,所以管仲和自己回到齐国不仅不会因为当年投奔公子纠而问罪,反而会受到重用。但自己决心忠于旧主,以尽臣节;管仲应该回到齐国实现当年三兄弟共同的理想。也许若干年后的管仲追忆往事时召忽的鲜血一直激励着他,为了当年三个人的共同信念管仲必须一往无前,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选择和退路。管仲成功了,世人都记住了他的鼎鼎大名,可又有谁回去追忆鲍叔牙和召忽呢?相比之下鲍叔牙因为管鲍之交的典故还多少有些人气,而召忽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被埋没于史册的小人物,虽然他的实际才干或许并不在管、鲍二人之下。尽管如此在下还是要客观公正地说上一句:改革是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的,所以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在改革的道路上管仲也曾徘徊纠结过,也许正是活着的鲍叔牙和死去的召忽在激励着他坚持走下去吧。
齐桓公第一次接见管仲时请他说出自己的治国理念。管仲胸有成竹地说:“治理国家首先要整饬政治秩序,而整饬政治秩序的根本在于树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所以治理国家一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用三年的时间来从事教育宣传新政,用四年的时间来选拔优秀可用的人才,再用五年的时间来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而要树立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根本是在于在顺应民心,如果拂逆民心那么政事就会没法收拾了。平常百姓不喜欢劳苦,所以要让他们快乐起来;不喜欢贫贱,所以要使他们富裕起来;不喜欢陷入危恶的境地,所以要使他们有安全感;不喜欢绝子绝孙,所以要让他们有安家生育的机会。这样人民自然就会拥护政府了。”齐桓公听罢说:“先生说得精采,可是怎么才可以使人民畏惧我呢?”管仲答道:“这不是为人君主所说的话,要人民畏惧并非难事,但是这并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如果人民畏惧主公你而避而远之,那么主公的的祸患也就要到了,这种做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做了善事,百姓会称赞我,我做了错事,百姓会责怪我,所在百姓的观察是很细致的,所以以前历代明君都敬畏人民。”齐桓公再问:“那么如何来使政府正常地运转呢?”管仲答:“关键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有了完备的法律制度,国家才会有正常的秩序。法律由君主主持制订,但是也不能凭一时意气,任意为之,而要以人性的天则作为制订法律的标准。如果君主和臣民都可以遵循法律制度,那么国家就可以大治了。不过依法治国,一定要令行禁止,法重于情,不可因喜恶而枉法,赏与罚都应该依据法律规定,而不可依据个人的喜好。推行法治最难的莫过于无私,而危害法律最厉害的,莫过于心存私心。”齐桓公又问:“那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呢?”管仲答:“要重在发展国民经济,而不单单是增加国家财政,国民经济发达了,国家财政自然增收。百姓贫困,就会逃离,教育就无法施行,法令就无法推行。而人民贫困的原因,在于生产力不足,或者贵族君主的克扣,或者是豪强的兼并,或者是民俗上的奢侈的习惯,或者是财货的外流。因此要奖励人民的经济生产,注重商品的流通。国家不要过分的奢侈和挥霍,但是合理的积极的消费对生产也是有刺激作用,可以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要善于利于天下的财货,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使国家的经济强大起来。”齐桓公在问:“那又如何来提高国防力量呢?”管仲说:“要实行军国民主义。可以将国家分为二十一个区域,其中六个区域用来发展工商业,作为工商行政区;十五个区域是培养士兵的地方,作为士级行政区。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每个士级行政区安置两千个家庭,每个家庭必须要出一个人来充当战士,因此每个区域可以有二千名士兵。把这十五个区域划分为三个军区,每个军区就有一万名士名,这样全国的常备军就可以达到三万人。实际的操作是,五个家庭组成一轨,各出一名士名,总共五人,五人为一伍,为轨长来管理;十轨组成一里,共有五十个家庭,士兵五十名,由里长来管理;四里组成一连,共有二百家庭,士兵二百人,由连长来管理;十连组成一乡,共有二千个家庭,士兵二千人,军事编制是一个旅,旅长就由这个乡的有干才的人来担任。五个乡(士级行政区)有一万家庭,士兵一万人,军事编制是是一个军,由五个乡的最高军政长官担任统帅。所以全国三万人的常备军,共计有三个军,十五个旅,一百五十个连。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每年的春、秋季的狩猎时节,要定期进行军事演习。这样将军事上的编制与民政上的编制相统一,使得全国除工商业者之外,每个家庭都是国防的中坚,这就是军国民主义。”
从管仲和齐桓公这番对话中个人以为我们现代人至少应该得到如下启示:其一,国家要生存并发展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钱粮、军队和国家诚信,没有钱粮则无法填饱人民的肚子,国家自然无法生存,没有军队则无法保护人民和人民手中的钱粮,没有国家诚信就会人心涣散;其二,盲目秀肌肉只会让人们害怕自己,而不会让人们发自内心敬重爱戴自己,用鞭子驱赶别人为自己服务,不如让他们在共同的事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其三,人性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必须依赖法律制度建设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能寄希望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性自律;其四,单纯增加国家财政总量是不可取的,只有藏富于民,让人民真正富裕起来才是国家长久可持续发展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因为当国家的强盛建立在人民的富裕基础上时当每个人为他自己而奋斗时就是在为国家的强大添砖加瓦;其五,培养国民自强自立自信的尚武精神,寓兵于民,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铁军;其六,治国理政不能头脑发热心血来潮,无论是加强法制建设或是改善经济民生、强化国防建设制度创新是关键,只有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适度适当创新改革体制才不至于被时代淘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