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老师,老生演员于魁智京剧、京剧名家、有名京剧演员、国家一级京剧演员、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可称得上“新生代”京剧艺术家的标志性人物,“杨派"再传弟子、当代须生头魁、京剧名角之一,有“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中国第一老生”之誉、当今中国京剧文武老生第一人。
如果要评选当时当今京剧界最忙的人哪,于魁智可以说是主要候选人之一了。当时零几年这几年,于魁智可以说是马不停蹄,无论是咱们院里的于魁智京剧、团里的、国外的、国内的、很多活动,咱(他)们都是倾心地投入,因为赶上了一个大好的时代,无论是党中央,还是他们的文化部以及他们所有京剧界的同仁,大家都在为振兴京剧、弘扬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都在不遗余力地去抓紧时间,那么他本人呢,他也觉得不能有丝毫的懒惰的这种想法,可以说,每天都在忙着一个戏字。
于魁智他是第二届研究生班的,而且在论文当中好像提到了市场,这个题目的名字叫什么,浅议、浅议市场,《浅议京剧的市场》,这倒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很多咱们的同学写这个论文都是有关艺术方面的表演呀、怎么样跟老师学习,自己在艺术上的哪些个体会,有什么心得,很多人甚至于在流派方面做很多细致的研究,他在选题的时候,一方面自己也是花费了一些心思,同时也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舞台实践,他觉得现在的京剧市场应当去作为一个很深刻的研究课题,所以他觉得京剧的市场呢,你既要面向市场,又要研究市场,同时更重要的是你要占领市场于魁智京剧。他觉得对于市场要想占领它、要想把握住它,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就是出高质量的精品艺术,排出广大观众喜欢的这样的剧目,他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这个当中就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方方面面的去努力,他觉得一个演员的成功,一个剧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就是你对艺术的这种态度,还有一个就是对观众负责的这种责任心,再有一个就是真的要潜下心来,刻苦地用功,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样去顺应现在市场、广大观众对京剧艺术的这种审美需求,那么正像现在我们国家所提倡的我们的艺术作品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听说他还有一个对广场把握的一个认识,同时也有一个对危机的这么一个看法。他言,京剧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它需要一个团队的精神,是需要一个整体的配合,也就是我们常用的一颗菜的精神,这种强强组合,甚至所谓的明星联手,他觉得现在都是广大观众所喜欢的。另外,更重要的是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们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他觉得对于京剧走向青年,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这也是一个需要他们这一代人去努力做的。越是这样走,越是这样去做,同时也是越发地感到的确是有一种危机感,有一种压力。一棵菜的团队精神,实际这也是咱们老一辈艺术家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那这个强强联合呢,就是我们针对市场要拿出一个举措,同时呢,记得他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两条腿走路,他所认识的这两条腿是什么样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既要排演优秀的传统剧目,又要创编新编历史剧目,比如说像他所学习的杨宝森先生这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等等这些观众喜闻乐见的,而且是经过了时间考验,时间锤炼的这样的剧目,观众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剧目,他觉得这个是不能够放弃,同时像他学演李少春先生的《响马传》、《满江红》、《野猪林》等等一些新戏,实际上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那么他觉得根据这些个实践的体会、根据自己不断的这种探索,对于自己新编历史剧的创作方面,他觉得都是一个很好的积累,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不可以这么说,是这么两层含义,一层是既演传统的,不能丢、要继承,同时要发展、演新戏,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不光演杨宝森、杨派戏,还演李少春的李派戏,因为大家喜欢于魁智,还是从他演大量的杨派、李派戏开始的。
实际上这个是跟他师承有关系,他在小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沈阳京剧院的时候,是和杨元咏先生学戏,他是杨宝忠先生的侄子,也是富连成元字辈的,在唱工方面,他给了于魁智他很多的启发和指教,1978年他到了中国戏曲学院之后,也是一直到他后来研究生班的导师,就是他的恩师叶蓬老师,也是杨宝森先生的弟子,在很多的杨派的这些唱工戏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1982年毕业之后到了中国京剧院正好赶上著名的杨派老生李鸣盛先生从宁夏回到北京,他又到李先生家里面去,向他求教,也跟他学了几出杨宝森先生的戏,可是由于他毕业当时分配在中国京剧院一团,广大的观众都知道中国京剧院一团李少春先生、袁世海先生丶杜近芳老师、还有叶盛兰先生他们创建了中国京剧院一团的表演风格,他在这个剧团里头得到了熏陶、学习和锻炼,随着工作和实践不断的增加,他也增加了他自己的一种责任感,他觉得他有这个义务、他也有这个信心去继承李少春先生他的表演艺术,无论自己学的好与坏,他觉得李少春先生这杆大旗不能倒,再加上他小的时候在沈阳,他的启蒙老师、也是他的恩师黄云鹏先生为他打下了六年武功的基础,随着他舞台实践的增加,随着他年龄的增加,后来他就逐步的探索着由杨派向李派戏进行跨越。可以说现在大量的李派戏、杨派戏于魁智他演的都不少,那么两相比较起来,更喜欢哪个派,杨派戏,很多的观众都知道它主要是以唱为主,它通过它的唱腔、通过它的声音特点来刻画这个人物、来表现剧情,表现人物此时此景的这种心境,那么这个李派戏呢,它是载文载武,唱、念、做、打,全方位的去展示京剧的魅力,展示人物的性格,所以他觉得这两个流派的戏呢,对他来说,都非常喜欢、都非常景仰。
刚刚讲的李少春先生他是能文能武、载歌载舞,而杨先生他的唱腔非常有特点,比如说他于魁智他经常上演的《伍子胥》,“一轮明月"这个[慢板]就非常有特点,在杨派剧目当中,很突出的就是有三个一轮明月,比如说像《伍子胥》的一轮明月,《杨家将》、《清官册》的一轮明月,还有《捉放宿店》的一轮明月,三个一轮明月,旋律、唱腔,如果说不是很细心地去听,只是说最后的两个字有一点变化,实际上旋律、声调上没有什么差不多,实际上,因为人物的环境和人物当时所处的氛围不一样,那么它在表现当中节奏上就会不一样,伍子胥当时他的心情是一夜之间急白了须发,着急,他的唱腔是从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这个从感叹一直到最后对东皋公的这种埋怨、这种怨恨,它整个的唱腔,实际上是形成一个节节高的这么一个形式,到后头都是快原板,把整个人物、整个剧情和剧场推向一个高潮,那么等到这个像这个《捉放宿店》,就没有像《文昭关》这样,它整个节奏相对来说,比较舒缓一点,还有一个像《杨家将》、《清官册》,同样它都是在节奏上的一些变化,另外,整个唱腔的结构呢,里头也会有很多的不同、细心去听,里头它的特色,各自都非常的鲜明。相对来讲,很多人都觉得杨派是唱工不错,但是李先生、李少春先生好像做的不错、就是表演,而他的唱可能略逊一筹,不知道他同意这个观点吗,李少春先生可以说是一个京剧大师,是大家所公认的,正因为他在刻画人物上,他会有很多很多他自己的这种表演特色,那么他在文、武这些方面结合得让你觉得非常的贴切,所有的技巧,他都不会让你感觉到是刻意的卖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物、围绕着剧情出发,他的唱腔,同样也是,他不会哗众取宠,所以你听他的唱腔,不会是像其它的唱腔,那么高亢、那么激昂,所以他是觉得学习李派戏要求演员综合的素质那就是更高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