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因为君王权利大,君王喜则一切好,若一旦发怒,陪伴他身边的人就非常危险。比如古代皇帝中,就有一些屠杀功臣的皇帝,比如刘邦张良简介、朱元璋等。然刘邦虽然屠杀功臣,其功臣张良最后却得以善终。

张良简介: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张良简介: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张良简介: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那伴君如伴虎张良简介,刘邦屠杀功臣,张良为何能得以善终呢!

其实,刘邦虽然屠杀功臣,但是他却和朱元璋不同,朱元璋是大肆屠杀,大明功臣几乎被朱元璋杀的所剩无几张良简介。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刘邦建立汉朝后,所杀的功臣多是手握重兵、身为一方的异姓诸侯王。比如韩信、彭越等人。这些人手握重兵,对大汉王朝本身构成了威胁,所以刘邦、吕布才会除去他们。而像其他的功臣比如萧何、周勃、陈平、张良等人却都是免于被杀而得善终之人。

其中张良能得以善终则是有原因的。

张良计谋过人,深受刘邦的器重、信任和敬重。刘邦对他的建议、意见多是采用的。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张良是作出巨大贡献的,其智谋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战千里之外。同时张良和韩信、萧何又被称为是汉初三杰。

张良是一个著名的谋士,他除了计谋过人之外,还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理,再则他淡泊名利,深明伴君如伴虎之理。这也是他后来能得以善终的重要原因。

所以后来当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登基为帝后,张良见天下已经大定,于是就功臣身退、退隐而去。

张良退隐,就是远离了大汉权利、政治中心,如此其虽功高,却不震主,再加上刘邦本来就一直敬重张良,所以张良没有落下像韩信那样的下场,也没有像萧何为了自保而自污声名来以释君疑。

张良年轻时遇到的黄石公是什么人?

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虽然记载于《史记》中,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标准的民间故事。后世的武侠小说大都是这种套路:主角偶遇世外高人,学会绝世武功,走向了改写江湖历史的康庄大道。

张良简介: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张良简介: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张良简介: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张良简介:伴君如伴虎,刘邦生性多疑,为何张良却能在斗争中得以善终?

我认为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缺乏可信度,主要原因有三:

一、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那就说明张良极易受人操控。

黄石公让张良为自己穿鞋,张良听话照办。于是黄石公变本加厉,一而再地命令张良做事,而张良也是一而再地任由黄石公摆布,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把这个故事改头换面放到现代社会,大致就是:张良于某年某月某天收到一条短信,恭喜你中大奖了!虽然张良在领奖过程中一波三折,但张良始终相信大奖就在眼前,所以一再按照发信人的要求做事。

对于这种人,我们可以用一个专有名词来称呼:傻子。再具体一点:二傻子。如果张良能干出这种事,那张良的超高智商到哪去了?只是干了一件举手之劳的好人好事,居然幻想之后会有奇遇出现,谋圣难道就是这个水平吗?

二、根据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来判断,这世界上是没有武功秘笈的。

在当今社会,什么《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和《太公兵法》之类的书,如果你非常想看,几十块钱就可以包邮到家。可谁在读完这些书以后,就能立刻成为战神呢?

这些书写得非常好,对此我不敢否认。但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否成为军事奇才,更多地是天赋,而不是读过多少书。再举个简单的例子:题海战术大家都见识过,成功学的鸡汤基本也喝过。有多少人靠着题海战术进入清华北大,又有多少人靠着喝鸡汤从而身价上亿呢?

教你成功的书,只要你愿意读,从今天读到你去世也读不完。可谁又能靠着这种秘笈成为高手呢?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获得成功,都需要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最终能否成功,还要看你的天赋和悟性是否足够。至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人可以靠着某一本秘笈成为高手,大家联系现实,有谁是这样成功的?

也许有人说了:秦汉时代的书少,所以能读书自然容易成功。说这话的人,未免也太小瞧秦汉英豪了。现代的很多牛人都读过相关兵法,但谁敢说自己能比肩张良呢?

三、这个故事被神话得太厉害,读到他的时候,我总能想到刘邦48岁以前的种种“传奇”经历。

故事中的这个老人实在太像神仙了,而历史的真相常常被淹没,就是因为历史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戏剧化和文学化。这种做法倒是没有什么错,因为只有戏剧化和文学化才更有利于传播。

但后世读者不能因此认死理。就因为这是正史的记载,所以不容怀疑。把史书当《圣经》,这种做法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