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明成祖朱棣,朱棣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功绩,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赞誉,还得感谢某些人口中“被篡改的假史书”《明史》,在此,不妨看一看明史对于朱棣的评价: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有人说明成祖朱棣是个平庸的皇帝?

赞曰:“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明成祖朱棣、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除了最后一句话指出了朱棣的不足之外,极尽赞美之语。所以,很多人将“远迈汉唐”这四个字提出来,来赞美朱棣。但实际上,如果只看历史事实,那么会发现,朱棣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用“平常”来形容,根本不足以达到“杰出”的水平。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有人说明成祖朱棣是个平庸的皇帝?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有人说明成祖朱棣是个平庸的皇帝?

朱棣被称赞的地方,无非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五次北伐蒙古,另一个是派遣郑和进行航海活动明成祖朱棣。那么不妨分别看一看这两件所谓的“大功绩”。

首先是五次北伐蒙古。虽然看起来阵势很大,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如人意。来看一看史料中对于朱棣北伐的记载:

秋七月癸酉,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副之,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讨本雅失里。八月甲寅,丘福败绩于胪朐河,福及聪、真、忠、远皆战死。这个明成祖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听闻蒙古军来犯之后,先是派大将军丘福带领十万精兵去讨伐,结果丘福由于大意冒进,导致全军覆没。自此之后,朱棣决定亲征。

五月丁卯,更名胪朐河曰饮马。甲戌,闻本雅失里西奔,遂渡饮马河追之。己卯,及于斡难河,大败之,本雅失里以七骑遁。丙戌,还次饮马河,诏移师征阿鲁台。 六月甲辰,阿鲁台伪降,命诸将严阵以待,果悉众来犯。帝自将精骑迎击。大败之,追北百余里。丁未,又败之。己酉,班师。以上为明成祖的第一次御驾亲征战果,可以说是不错。这也是他五次御驾亲征中真正达到战略目的的唯一一次。

夏四月甲辰朔,次兴和,太阅。己酉,颁军中赏罚号令。庚戌,设传令纪功官。丁卯,次屯云谷,孛罗不花等来降。五月丁丑,命尚书、光禄卿、给事中为督阵官,察将士用命不用命者。六月甲辰,刘江遇瓦剌兵,战于康哈里孩,败之。戊申,次忽兰忽失温,马哈木帅众来犯,大败之,追至土剌河,马哈木宵遁。庚戌,班师,宣捷于阿鲁台。戊午,次三峰山,阿鲁台遣使来朝。己巳,以败瓦剌诏天下。第二次是针对瓦剌。因为明朝长期奉行的是安抚并联合瓦剌,共同打击鞑靼的方针,所以导致了瓦剌的坐大。因此,明成祖决定去打压瓦剌的势头,最终结果是瓦剌认输,但没有实际制裁。

三月丙寅,诏有司遇灾先振后闻。乙亥,阿鲁台犯兴和,都指挥王唤战死。丁丑,亲征阿鲁台,皇太子监国。戊寅,发京师。辛巳,次鸡鸣山,阿鲁台遁。 秋七月己未,阿鲁台弃辎重于阔栾海侧北遁,发兵焚之,收其牲畜,遂旋师。谓诸将曰:「阿鲁台敢悖逆,恃兀良哈为羽翼也。当还师翦之。」简步骑二万,分五道并进。庚午,遇于屈裂儿河,帝亲击败之,追奔三十里,斩部长数十人。 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监国。己酉,发京师。庚午,次隰宁,谍报阿鲁台走答兰纳木儿河,遂趋进师。五月己卯,次开平,使使招谕阿鲁台诸部。乙酉,瘗道中遗骸。丁酉,宴群臣于应昌,命中官歌太祖御制词五章,曰:「此先帝所以戒后嗣也,虽在军旅何敢忘。」己亥,次威远州。复宴群臣,自制词五章,命中官歌之。皇太子令兔广平、顺德、扬州及湖广、河南郡县水灾田租。六月庚申,前锋至答兰纳木儿河,不见敌,命张辅等穷搜山谷三百里无所得,进驻河上。 最后三次北伐,都是针对阿鲁台,也就是鞑靼的。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太大收获。因为阿鲁台行踪不定,朱棣此举可谓是徒劳无功。实际上,在北伐过程中,户部尚书就提出了军费开支过大,国库吃紧,但朱棣不但不听,反而关押了户部尚书。

最后,导致的后果就是,明朝军队疲敝,再也无力维持长城以北的卫所。于是明朝开始实行战略收缩,彻底丧失了对长城以北的控制。可谓得不偿失。

至于郑和下西洋,完全就是按照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的路重新走了一遍,除了散财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用途。

朱棣在位期间,由于军费和下西洋的费用,导致明朝国力衰落。朱瞻基时期,不得不实行大的战略收缩,彻底放弃奴儿干都司和安南,从此明朝彻底转向保守。

所以,对于朱棣,最为中肯的评价,就是一个不安分但政绩平平的守成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