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区别如下中国国民革命军:
1、建立时间不同中国国民革命军:
中华民国中国国民革命军。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统辖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宁汉合流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政权,1928年东北易帜后成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2、文化发展不同:
民国时期,人们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升起了两面旗帜。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思想思潮和追求科学民主的运动继续发展。
在科学方面,科学学派与历史唯物主义学派的“科学与神秘之争”对形而上学学派的反攻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至抗日战争时期,以“救国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科学运动”;与此同时,左翼的“新社会科学”运动。
在民主方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胡适、罗隆基发起的资产阶级“人权运动”;摘要抗日战争后期,全国各地掀起了民主建国运动。
前夕,抗日战争的爆发,左边发起一个新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继承五四运动和超越五四运动,再一次把民主和科学启蒙运动的目标,展示的螺旋发展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运动。
1930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剥夺进步文化的出版自由,并查禁一切宣传共产主义、批评国民政府、要求民主和抗日的书报杂志。
此外,国民政府还以武力强行解散许多进步文化团体,捕杀进步文化工作者,代表人物如李公朴、闻一多,均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军备力量不同:
中华民国军事介绍历史上及当前中华民国的军事。中华民国国防力量依《中华民国宪法》第36条的规定,中华民国总统统率陆海空三军,行使统帅权指挥军队,直接责成国防部部长,由部长命令参谋总长指挥执行之。
中华民国在大陆时期与周边国家,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自清代与苏俄于新疆、蒙古、东北、与英国于西藏就不断有边境冲突发生。
中华民国于北洋政府时期曾派遣少量军队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由中国国民党在1925年创设。北伐统一中国后,成为保卫国家的重要武装力量。
早期国民革命军的将领和军官都在国民党在广州建立的中华民国军事学院(黄埔军校)接受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军队实现现代化,建立了步兵、骑兵、炮兵、高射炮、装甲兵、化工兵、通信兵、特种部队的混合部队。
曾参加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原大战、抗日战争等战争。
北伐战争在十六年前,辛亥革命失败后,就开始酝酿了。辛亥革命的标志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的是什么人呢?湖北新军中的同盟会成员。这就涉及到了两个势力:新军、同盟会。
同盟会的大老板是孙中山,新军的大老板是袁世凯。
可当时,武昌起义时,这两位大佬都没在现场。孙中山被通缉,流亡海外;袁世凯被辞退,赋闲在家。
清廷收拾不了局面,才把袁世凯请出来。孙中山一时半会来不了,也把自己的副手黄兴派过去。
双方都赶到湖北,老袁亲自指挥,两天攻克汉口。黄兴号称军神,组织三路军队出击。
这时候就看出差距了,黄兴被革命党吹嘘为军。
结果,第一路军走错方向,出去打仗没找到敌人,走了半天冤枉路。第二路军,指挥官当天结婚,根本就没动地方。第三路军,黄兴亲自带队,手下却不给力,甘兴典竟然带头溃退。
就这么伙人,还不够丢人的。
袁世凯再不行,也是军界、官场混迹一生的人物。所以,看着这伙人也可能就是嘿嘿一笑。然后,袁世凯回过头来,跟北京要条件,得了一个内阁总理的官职。清朝给了官儿坐,袁世凯才再次发兵,九天后汉阳陷落。辛亥革命彻底失败。
孙中山一群人,除了搞搞暗杀,起义什么的闹了十多年,也没有一回成功的。闹的动静挺大,实力差得太多。当时真正的枪杆子在清朝编练的新式陆军手里。
清朝鉴于甲午战争失败之耻,开始嫌弃八旗军、绿营兵、各地团练兵,决心组建新军。于是,全国的新军一共组建了14个镇(师)、8个混成协(旅)、4个标(团),而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北洋六镇的袁世凯。也就是说,真正的实力派是袁世凯。
袁世凯借助镇压辛亥革命,重新掌权。袁世凯掌权之后,清帝退位,民国建立。
所以,孙中山只能把大总统的位置让出来。此后,镇压革命的新军势力与组织革命的同盟会势力,以袁世凯、孙中山为代表,形成两大阵营。
第二年,宋教仁被刺身亡,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要跟袁世凯叫板。袁世凯呵呵,孙中山跑路。
可袁世凯当了总统,又想当皇帝,这次全国都不干了。蔡锷率先在云南发兵,护国运动——要保护这个新生的国家。孙中山也提出了北伐。
可没多久袁世凯去世了,护国运动结束。袁世凯死后,北洋系也分裂为直系、皖系,以及旁支张作霖的奉系、阎锡山的晋系。皖系被排挤之后,直系的正统是曹锟和吴佩孚,又从直系里分化出冯玉祥的国民军、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从奉系中,分化出张宗昌的军队。于是,北方及南方部分地区被北洋军阀掌控,分别是:
东北、河北、北京的张作霖四十万军队
山东的张宗昌十万军队
河南、湖北、湖南的吴佩孚二十万军队
东南五省的孙传芳二十万军队
其中,吴佩孚风头正盛,地盘最大。
因为在直奉战争中,冯玉祥从直系中脱离,组建国民军,并且挑唆郭松龄反奉。结果,张作霖收拾完郭松龄,又与吴佩孚联起手来,对付这个反骨仔。
吴佩孚的主力在北京的北部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作战。吴佩孚在南方布置的老弱残兵又遭遇湘军第三师师长唐生智的挑战。
但即使是老弱残兵,唐生智也抵抗不住,只能向更南方的广州求援。唐生智向广州求援,算是引爆了北伐的导火索。
因为看到吴佩孚南北两线作战,其他军阀袖手旁观,广州国民政府觉得,机会终于来了。同时,也在于广州国民政府内部:
第一, 黄埔军校建立,并已经开学四期,储备了大量军事干部
第二, 广西的新桂系崛起,广东的不同声音陈炯明被打败,两广得以团结一致。
第三, 西南军阀也不会在背后捅刀子。
国民政府的军队,主要构成是:驻粤滇军、谭延闿、程潜、唐生智的三部分湘军、新桂系、粤军。
集结在广东的各路军队共十万人,被重新编成了八个军,分别是: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贵州军阀内斗中败下阵来,在黄埔军校任职。军队由黄埔学生组建,成为之后的国民党中央军。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湖南军阀内斗中败下阵来,投奔孙中山。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驻粤滇军。滇军成立后,分为三部。一部由唐继尧留守云南,一部由蔡锷带领出兵四川,一部由李烈钧带领东进广东,与龙济光对战。李烈钧部留在广东,之后由朱培德率领,参加北伐。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粤军第一师。孙中山的嫡系班底,粤军中的精兵。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粤军中杂牌,出身草莽的一支部队。
第六军军长程潜。湘军将领,被谭延闿排挤出省,投奔广东。又收编了投诚部队。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桂军的新桂系。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算是新湘系,只是也没坐稳。
7月1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下达北伐动员令: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国民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口号是“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
北伐军逐个击破,分兵两路:一路走湖南、一路走福建。湖南一线,走在最前面的是叶挺独立团。与之迎战的正是北洋军神吴佩孚。叶挺独立团迂回侧翼包抄,吴军溃败。
汀泗桥一战,贺胜桥再战,吴佩孚连战连败,军神之誉扫地。叶挺独立团,由此赢得铁军之誉。
吴佩孚比叶挺大十二岁,十二年正是一个轮回。
两湖战场溃败,引起孙传芳的警觉,发兵由江西袭击北伐军侧后方。
真假两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六期生:吴佩孚和蒋介石。蒋介石少量兵力占领南昌,差点被孙传芳包了饺子。引得其他几路北伐军的支援,孙传芳部败退。
这时候,北洋军阀终于意识到团结。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联合组织安国军。但为时已晚。
1926年底,北伐军占福建;1927年2月占浙江;3月占安徽,同月工人武装占上海,收复南京。
十个月时间,长江以南全部收复。
二次北伐但革命尚未成功,蒋介石反手就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
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相持三个月后,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事件。
蒋介石、汪精卫闹不愉快,结果共产党被踢出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九月,宁汉合流。
1928年,开始二次北伐,重新编组四个集团军: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
直鲁联军、奉系被击败,张作霖退守东北,归途被炸身亡;
孙传芳下野;
张宗昌出逃。
张学良东北易帜。
国家形式上统一。旧军阀被打倒,新军阀崛起。
蒋介石说,国家没钱养这么多兵,裁军。
冯、阎、李说,你咋不裁?
蒋介石说,不服就干。
冯、阎、李说,干就干。
中原大战,开打。
张学良说,谁也不许干,都听我大哥的。
中原大战结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