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魁智最近没消息?不会吧于魁智京剧!昨天下午,也就是2018年6月26日,于魁智还跟李胜素一起到乌鲁木齐市京剧团,与当地的京剧演员和京剧爱好者们,以及乌鲁木齐少年戏曲传习基地的学生们交流。

于魁智京剧:京剧名家于魁智为什么没有消息?

时间再往前推半个月,于魁智跟李胜素还带领中国京剧院一百五十多名演员,到深圳大剧院表演《太真外传》、《西安事变》、《智取威虎山》等三台大戏于魁智京剧。

于魁智京剧:京剧名家于魁智为什么没有消息?

于魁智京剧:京剧名家于魁智为什么没有消息?

其实在头条上@国家京剧院 这个头条号于魁智京剧,就会经常发布关于于魁智老师的演出安排。

于魁智是当代京剧知名老生,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现任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等,常常与梅派传人李胜素一起搭台演唱。

要说这李胜素也挺厉害的,她是梅派三代弟子,现任国家京剧院一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委员、国家一级演员等。跟于魁智在多个部门都是同事。

于魁智10岁开始学戏,11岁被招进沈阳京剧院学员班,在杨元咏、黄云鹏等京剧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正式学戏。于魁智13岁的时候就担任主角,在沈阳连演数百场,被人赞誉为“戏剧神童”。

由于他的天赋好,又非常努力,在大学期间,比别人多学了一半的戏。到了中国京剧院一团之后,他学戏时期的经历以及唱功,得到了很多名家的欣赏与提携。

于魁智现在可以说是京剧的门面担当,从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他一直以京剧代表人的身份,参加央视春晚,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也收货了很多戏迷。

于魁智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多次率团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并多次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国家,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是现今京剧界最受欢迎的老生。

于魁智,男,回族,1961年12月15日出生于辽宁沈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老生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现任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艺术指导,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学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九届、十届、以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青联常委、中国文化部青联主席以及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

2001年2月25日,于魁智在北京签售《打金砖》VCD,2003获中国金唱片奖。2004年推出专辑《于魁智老生唱腔》。2004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国粹之声,开创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先河。2015年11月10日至26日,于魁智携《杨门女将》和全本《霸王别姬》两部经典大戏赴英国的利物浦和伦敦进行了9场演出。

2017年5月,于魁智、李胜素联袂出演《西安事变》 。

于魁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八级钳工,母亲是音乐教师。从小受到当音乐教师的母亲启发诱导,在小学时已是合唱队的领唱。嗓音天赋条件以及身体素质优秀,于魁智10岁时开始学唱戏,1972年4月被沈阳京剧院学员班选入开始学习京剧,接受杨元咏、黄云鹏等名师的精心培育。

13岁在沈阳的现代京戏《大鲁歌》中担任主角,连演百余场,在沈阳获得"戏剧神童"称号。学老生的于魁智也拜了名武生黄云鹏学了6年武功。

大学期间,到练功房,他总比别人早;一般人毕业时只学会10多部戏,他却学会了20多部 。由于努力,他到中国京剧一团后,得到了众多名家的提携。

于魁智通过多年的不断学习和舞台实践,在继承传统京剧唱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声乐在气息运用和发音位置上的科学方法,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风格。

于魁智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数次率团赴港澳台地区演出,并多次出访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国家,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0年夏天,他得知一位身患癌症的80多岁的老人临终前想见他一面,非常感动,冒着烈日,从住地魏公村骑自行车赶到老人床前。

1996年,张学良过大寿。家人几经周折联系到于魁智,请他赴夏威夷为寿宴献唱。那次寿宴后,张学良挽留于魁智等人在美国逗留了7天,每天张学良都要听于魁智唱戏,与他畅谈京剧。

2000年于魁智到上海表演,由于发烧,嗓子哑,但票早已售出,他只好硬着头皮坚持演出。嗓子不那么亮了,他就尽量做一些动作,还一再向观众表示歉意,表示今后还要来上海表演。后来他再度赴沪演出,受到更热烈的欢迎。

2004年底,于魁智推出了10张CD,还到一些大城市参加签售活动。他希望趁着自己正处在艺术的黄金时期,为京剧艺术留下一些资料。

2016年11月17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筹备仪式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丛书发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于魁智获得"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

人物评价

"最具票房魅力的青年文武老生"(台湾《中时晚报》评 )

"于魁智嗓子确实很好……但并不光凭天赋本钱,而是在行腔韵味上下功夫,牢牢掌握分寸,不多一丝,不少一分"。(香港《信报》评 )

"于魁智就是于魁智,永远替代不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