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越野马拉松悲剧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天灾和意外

5月22日在甘肃白银市银泰县黄河石林举办的百公里越野马拉松,遭遇极端天气,最终造成21人遇难,成为世界运动史罕见的悲剧黄关军。

在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黄关军,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苦难。21晚上,在抖音上就开始流传一些视频,一些人紧紧抱在一起,裹着白色塑料布。还有一张广为流传的图片,在一片荒地上一群选手拥在一起。图片是静止的,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让人瑟瑟发抖的寒意。

所谓“极端天气”,就是大风带来的降温黄关军、降雨和冰雹,最近几天好几个城市的市民都遭遇过,但是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山地和“无人区”,穿着跑步短裤遭遇这些,就是人类难以承受的灾难。

用最通俗的话说,这21个人就是活活冻死的,其中包括超级马拉松领军人物梁晶与残奥会冠军黄关军。

我们还没有得到这21个人的全部信息,但是很有可能,越是“成绩好的”,就越可能遭遇不测,因为“大神级的人物”才有可能冲到最前面,而遭遇危险时又无法撤出——在心理上,他们也有更强的“完赛追求”和克服困难的雄心,这都加重了悲剧的可能。

那篇流传广泛的自述《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提到完赛会有1600元的现金奖励。作者是一位获救的参赛选手,他前进时碰到退赛的,还说了一句“一千六就这样放弃了?”这个细节让网友发出“为1600元送命”的感叹,这种想法是对选手的极大不尊敬,事实上,没有哪个超级马拉松爱好者是为了奖金而跑的。

百公里越野赛这样的长跑比赛,是一种极限运动,不管是冠军还是完赛,都不会像获得奥运冠军那样为人所知。这是一个“圈内的”某种意义上也是“私密”的追求,跑者追求的,是挑战自我的极限,“完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退赛,最初的困难或许还让他们欣喜,因为这就是“越野”的应有之义。

但是,在“极限的野”和“绝对的安全”之间,我们必须拥有一种平衡。

很遗憾,白银百公里越野只做到了前者。几个选手裹一块塑料布,最准确地反映了这个赛事的安全保障水平。今天的一些救援视频我们也能看到,几个救援队员抬着一个运动员,这种纯粹人工的救援,让人想起地震的废墟。

“越野赛”的救援,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位在香港的朋友问我:“比赛没有直升机吗?”

这简直是不接地气的天问,她是基于在香港的经验。在香港,以前每年都会有百公里的越野慈善赛,参赛选手徒步穿越山地,也曾遇到冰雹这样的极端天气,但是这样的越野活动配备有强大的后勤,选手出现意外,会有医用直升机及时转运和抢救。一位朋友曾参加过这项越野,他中途退赛了,马上就有志愿者过来服务,检测他的身体状况。哪怕是扭伤这样的小伤情,都会得到最及时的处理。

即便是在内地,也具备提供强大后勤保障的可能。有朋友在盛夏参加戈壁滩200公里穿越,那对体力是很严峻的考验,但是却没有什么危险,因为医疗保障车就在后面,人们甚至可以及时吃到冰镇西瓜来降温——这当然是收费不菲的商业化旅行活动,但是却也证明,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内地也能提供极致的安全后勤保障。

很可惜,马拉松主办方没有在安全方面花这么大的精力和经费。

白银越野马拉松有一段赛段是“无人区”,其实只是汽车无法到达的区域,仍然在广义上的景区。如果赛事主办方能有更多安全方面的考虑,每隔5公里设一个医用保障帐篷,就能在很大程度避免这次悲剧。不管是选手退赛还是遇到冰雹,都可以就近处理。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越野赛,可能是条件很“艰苦”,但它并不是危险的荒原,也不是把人放入生死考验之地,而是昂贵的公共活动。

不管是越野赛还是城市马拉松,都应该在安全保障方面投入巨资,而不是花钱打广告、找网红造势,它不应该成为营销、欢乐秀和嘉年华,而应该具备专业性,甚至强制性的行业标准——比如,每隔多少公里设置一个医疗点和一定数量的救护人员。

就这个意义上讲,白银越野马拉松的悲剧,算是一个沉痛的提醒,也戳穿了当前国内马拉松比赛的泡沫。它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意外和天灾,而是一个反省、反思的契机。

关静兰老师,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君秋先生弟子、京剧名家、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青衣演员、张派青衣丶张君秋早期弟子。

关静兰老师,记得大约在零几年时的再20年前,曾经看过一出张派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的代表剧目《状元媒》,当中的柴郡主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郡主卸下了华丽的行头和服装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当时零几年跟20几年前相比,觉得有两个没有变,一个是她依然是那么光彩照人,风采没有变;第二个就是她给人的这种感觉,就是戏台上和戏台底下都是非常有精神,这个当时一直也没变化。不知道历经了几十年的岁月,她是如何保持这种精神状态,是不是跟学戏有关系,她自言可能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没记错的话她是北京戏曲学校毕业的,对。这说来就话长了,关静兰她是1959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当时,他们学校的教育方针呢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来确定培养方向,她初进学校的时候呢给她定的行当还不是青衣,是花旦,由赵绮霞老师给她开的蒙,她学了好几出花旦戏呢,一个学期以后呢,老师就根据她的条件让她改学青衣了,她向华世香老师、贾世珍张蝶芬老师学了都是梅派戏,他们学校培养方针呢,就是让学生在唱、念、做、表、舞各方面都打下扎实的基础,全面发展。比方她来说吧,虽然是以青衣为本工的,她还向李喜鸿,赵德勋老师学了刀马和武旦戏,比如像《打焦赞》、《盗仙草》、《扈家庄》、她都一招一式的学过。

现在广大的观众朋友都知道关静兰老师是有名的张派艺术的传人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张派艺术的,1963年的时候,马连良先生出任他们学校的校长,不仅是名誉性的,他还自己给学生上课,教的是《审头刺汤》、《赵氏孤儿》。这两出戏是马校长跟张君秋先生的合作剧目,他们当时在北京京剧团那是珠联璧合的搭档了,所以他(她)们青衣组就这么自然的学习张派了,所以她呢就得以有幸进入张门,向张老师学习了《赵氏孤儿》、《审头刺汤》,也算是她踏入张派艺术殿堂的起点吧。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还没有正式的拜师,她能回忆得起张先生当初初次见到她的时候,对她说了些什么,当时呢有老师带着他们去张老师家上课,当时她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也不免心里在想张老师会不会很严厉啊,但是见了张老师啊,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张老师非常的和蔼可亲,就招呼他们都落座,而且呢,一一地问了他们的名字,都跟哪些老师上课,都学过什么戏,她现在还记得特别清楚,当问到她的时候呢,张老师就端详着她说,这孩子长得像杨秋玲,就这么着,关静兰她呢就跟张老师学演了《审头刺汤》、《赵氏孤儿》,接下来呢,又学了张派名剧《望江亭》,都是得到了张老师的亲传亲授,那个时候她这个脑子里就是充满了张腔张韵,即便是在洗脸房,有时候也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就曲不离口了,跟同学们一块上课,好像她总比别人学的快,其实也不是她比别人有多聪明,她想这正是张派艺术的魅力所在,深深地吸引了她。那就是跟张派艺术有缘,接触到张派艺术马上就喜欢上了,而且是天天曲不离口,她很自谦地说自己不是说多聪明,其实她很聪明也很用功,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听说在一次是几年级的期末考试啊,她是“挂帅”,就是梅派的“挂帅”,得了是10分是100分啊。1965年,她向张蝶芬老师学演了梅兰芳大师的经典剧目全部《穆桂英挂帅》,这个戏在当时也是学校的重点教学剧目,她以这个戏作为期末考试的剧目,被老师们破格的评为100分,当时还受到彭真市长的关注和表扬,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传统戏就被割断了,在这十年当中,她跟舞台的戏缘没有断,她演得更多的是《沙家浜》的阿庆嫂、《龙江颂》的江水英、《审椅子》等等,演现代戏,也同样为她艺术上的成长逐步走向成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应该说十年浩劫期间很多的艺术家的艺术生命都被暂停了,但是幸运的是,她传统戏虽然没演,但是也在舞台上经常有实践的机会,这样也保持了自己的艺术生命力,是这样。那说来说去,到底在什么时候开始正式拜张君秋先生为师的,那是在1981年初春,正是拨乱反正全面恢复传统戏,文艺舞台又迎来了第二次春天的时候,由北京京剧院的领导出面搭桥,在陶然亭公园组织了一次集体拜师会,当时这个场面非常的简朴,也就是一杯清茶略备茶点,但是这个拜师仪式很庄重也很热烈,当时的前辈艺术家像赵燕侠老师、吴素秋老师、李慧芳老师李万春先生、袁世海先生还有张君秋老师同时收徒,她也就是在这次拜师仪式上向张君秋先生行鞠躬礼,正式的成为了张门的入室弟子,在拜师仪式之后,这么一件师生之间让她难忘的一件往事,虽然是拜师仪式结束了,她也一分钱没花,可是自己心里总觉得不太合适,于是呢她就买了礼物去看张老师,张老师见她拿着礼物来了,就说什么也不肯收,而且语重心长地跟她说,你们工资不高说不用给我买礼物,拿这钱去买录音机录音带,好好听我的唱儿,你们在台上唱好了演好了,我比什么都高兴。当时关静兰她就是心里非常的感动,觉得就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张老师这种艺术家情怀、为人师表的艺德人品以及对他们传人的殷切期望,使她永远的记在心里,永远的感激。

她拜了张君秋先生以后,觉得她和其他的很多拜师的学生不太一样的在于她是授艺学艺在先,拜师仪式在后。她是得其亲授学戏在先,正式拜师仪式成为入室弟子在后,这是有些不同寻常的。在1981年正式拜师之前呢,她和张老师之间还有一段使她难忘的经历,她当时是北京京剧院青年团的主演,排练张派名剧《状元媒》,张君秋先生和他的琴师何顺信老师多次亲临排练场,从唱腔地位表演真是倾囊相授。记得张老师当时说,这出《状元媒》,就算是教给你们了,这就是定本了,以后再有其他外省市的院团来学这出戏,就按照这个模子学了,而且他老人家还到剧场去看她的演出,演出结束之后,还到后台又给她关静兰指点,比方说“行围射猎”这场,柴郡主她戴的是蝴蝶盔,两边都有穗子,张老师就给她讲怎么样处理这个穗子和手上戴的链子,就不会刮着,另外就强调说根据柴郡主这个人物的身份决定,在总体的表演上,身段动作手势不宜过多,而且引导她说学戏不要死学,不要以学得像为目的,而是接力赛,要众收博采多学多看。通过跟张老师学演《状元媒》这出戏,使她自己对张派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而这时候她还没正式拜师呢,是这样,真是受益匪浅。但是现在很多戏迷朋友和戏曲观众喜欢张大师的艺术,都是觉得张大师,当然是唱念做舞都好啊,但是这个唱最有特点,行云流水一般,她呢也是在舞台上更多展现这个张派艺术唱腔的优长了,那她觉得张派艺术尤其在唱腔方面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特色。第一始终要唱情、第二要唱出意境显出品位;第三就是恰到好处这四个字了,这是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