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苛政和滥用劳力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始皇死的时候,这种情况已经抑制不住了秦有扶苏。所以就算是扶苏继位,最多也就是晚几年灭亡,他改变不了天下局势。

秦有扶苏: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要想秦朝不灭亡,最起码要解决这两件秦朝自身的问题,还要有平叛的实力,但扶苏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秦有扶苏。

秦有扶苏: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废除秦法

秦有扶苏: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商鞅变法让整个秦朝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战争武器秦有扶苏,所向披靡,最终一统天下。乱世用重典,秦法完全是为乱世订制出来的。

秦有扶苏: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可经过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战乱,天下百姓渴望的是修养生息,渴望的是仁政。这时秦法已经不能适应大一统的局面了,时代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所以就算扶苏继位,他能在极短时时间内废除法家思想,找到新的思想来统治秦国?显然不可能。这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秦国只是在吕不韦当政时,有向儒家思想转变的苗头,但随着吕不韦的死这棵火苗也熄灭了。

滥用劳力

扶苏继位短时间也解决不了滥用劳力这个问题,当时主要是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的修建。

首先就是秦始皇陵,你能停?秦始皇刚死,扶苏就和天下说他父亲的陵不修了?不但要修,还要大修快修。这个劳力省不了,省了就是不孝。

再说长城和阿房宫,这快建完了,把它们停掉?拆掉?只会适当减少劳力,延长修建时间,不会停掉不建的。

平叛的实力

扶苏继位无非多一个名将蒙恬,还有人才吗?张良、萧何、韩信、会投靠秦朝吗?蒙恬是名将,但能有项羽、韩信名吗?

所以我认为,就算扶苏成功继位,秦朝无非多苟活几年,给项羽和刘邦增加点任务难度,秦国灭亡的结果依然无法改变。

先说说姓和氏的区别。

最简单的说法是,氏别贵贱,姓别婚姻。

姓别婚姻,是因为先民们在几千年前就早知道近亲繁殖是有害的。为了保证人口的质量,就是杜绝近亲结婚的现象。于是,以姓表明血缘关系。而氏是同一社会群体的标志。也就是所谓的氏族。同一氏族中,可以有不同血缘关系的人员组成。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举例来说明。

《红楼梦》里的贾政,姓贾氏,对他来说,姓与氏是同一的。姓既是血缘的标志,也是氏族的标志。但他的夫人姓王,王姓女子嫁给贾家,就成了贾王氏。这时,王夫人的姓是王,这代表她的血统,而他的氏,变成贾氏。这就是姓与氏的关系。

贾氏,就是贾家大家族。在文化传承上,与古代的氏族是一样。贾氏族中,不一定全是姓贾的,比如,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嫁。周瑞家的,其实不姓周,娘家姓什么不知道。周,是他丈夫周瑞家的姓。因此,周瑞家的是嫁给周瑞后变成周氏的。但是,周瑞是贾家的奴仆。在人身归属上,他是属于贾家的人。所以,实际上,周瑞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有姓无氏。所以,姓氏问题永远和社会等级关系相联系。

下面再说称呼。中国人有名、字、号。现在我们觉得,姓加名是标准称呼,也就是叫姓名。对所有人一律称姓名,是现代社会平等观念之下的一种习俗。古代等级社会之下,不是这样。大体规则是,上对下可称名,平级称字,下对上称号。因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贵族的称号,不是姓加名的方式。所以,对于上层人物 ,现实中的称呼都不是后来一般人通行的姓加名模式。

我们都知道,秦国是赢姓。按姓加名的称呼,秦始皇应称为赢政,他的儿子扶苏,应该叫赢扶苏,胡亥应该叫赢胡亥。但这不是当时的称呼习惯。秦始皇的父亲是为质于赵国的王子,他的母亲又是赵国人,所以,秦国王室为了区别,可以称其为赵政。赵,相当于秦氏皇母亲的氏。秦始皇的母亲等长辈称呼他,就是叫名字政。但是秦国其它人,可不能这么称呼,当他当秦王的时候,就呼之秦王政,当他当了皇帝之后,就称之为皇帝。这就是所谓的下对上称号。始皇帝,就是秦始皇的号。

扶苏和胡亥都是公子,公子是他们二人的号,所以,一般对他们的称呼就是公子扶苏,公子胡亥。等到胡亥当了皇帝,就是二世皇帝。简称秦二世。他们不是不姓赢,而是当时的习惯姓不加入称呼中。

我们可以再举个汉代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汉武帝的儿子刘据曾经被立为太子。后来因为巫蛊之祸,刘据造反被杀。我们现在觉得,当时的人就应该称呼太子刘据。其实不然,当时刘据是被称为卫太子。卫是他母亲卫子夫的姓。同样,刘据的儿子叫刘进,当时也不叫名字,而叫“史皇孙”,史是刘进的母亲史良娣的姓,皇孙是号,因为他是汉武皇帝的孙子。刘进的儿子叫刘病已,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刘 病已也不能叫,当时叫“皇曾孙”。虽然他以犯人的身份居于掖庭。但血统的尊贵,使得下层平民不能叫他名字,只能叫“皇曾孙”。

卫太子姓刘,史皇孙也姓刘,皇曾孙也姓刘。但当时人对他们的称呼都不带刘字。还是尊号。号有尊重的意味在内。秦始皇的儿子与汉代刘家的情况是一样的。史书上虽然没提姓赢。但他们姓赢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