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何时表现的精神恍惚疲惫白起墓?不存在的。

白起墓: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精神恍惚疲惫了,患上抑郁症了?

白起从头到尾都明白着呢,不过这种明白却只是立足于战守攻伐的个人功名,却没有想过政治层面的国家安危白起墓。这即是武夫不可当国的古训所说的情形,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白起墓: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精神恍惚疲惫了,患上抑郁症了?

长平之战秦军虽然大胜白起墓,赵国举国震恐,须臾之间竟有亡国之危,然而秦国却同样如临大敌,一着不慎,也会面临覆国之难。赵国的危难是显而易见的,倾国之军尽没,邯郸已无可战之兵,而秦国虎狼之师近在咫尺,赵国国势有累卵之危。可是秦国的覆国之难从何说起呢?

白起墓: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精神恍惚疲惫了,患上抑郁症了?

公元前286年,在中原一带发生了一件大事,成为了战国中晚期的转折点。战国中期,地处黄淮之间的宋国出现了一个雄主宋康王,史载其堂堂一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铁钩"。史记称"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一时间,宋国成了战国后起之秀,连连挫败周边强国,天下为之侧目。最终,齐国趁着宋国发生内乱的时机,连续三次攻打宋国,最终灭宋,吞并了宋国的土地,齐国也迎来了立国以来疆域最广、国势最为强大时期。

白起墓: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精神恍惚疲惫了,患上抑郁症了?

(齐国灭宋打破了战国均势)

白起墓: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精神恍惚疲惫了,患上抑郁症了?

战国时期之所以绵延200多年,原因就是各国都已经形成了均势。任何破坏均势的国家行为,都容易让其他国家产生危机感。齐国在公元前290年代,已经连续挫败魏、楚、赵、燕等国,还曾带领五国联军驻在荥阳、成皋之间,逼迫秦国割地求和。公元前288年,秦国为了拉拢齐国,以分担战略压力,约齐国一同称帝。起码从当时来看,天下大势,未必就是秦国一统,齐国也有着不俗的战力和文化制高点,比起秦国来更有正统优势。

白起墓: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精神恍惚疲惫了,患上抑郁症了?

齐国在中原的腹心之地吞地灭国之举,已经严重影响了战国均势。原本各国对秦国的防备之心,现在都转移到齐国身上了。齐国国势在鼎盛之时,旋即迎来了五国伐齐之战。在外交、战场都失利无助的情况下,齐闵王逃到楚地被杀,而齐国七十多城只余下两城尚未沦陷,几乎被灭国。

白起墓: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精神恍惚疲惫了,患上抑郁症了?

(齐闵王失国,被楚将淖齿杀死)

白起墓:为什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就精神恍惚疲惫了,患上抑郁症了?

齐国胜战而失国的故事,就发生在20多年前,当时秦昭襄王37岁,正是事件的亲历者。往日如昨,历历在目。长平之战大胜之后,白起派出卫大夫回咸阳报捷,秦王悬着的一颗石头落地了。他凭借此战,足以告慰列祖列宗,这场赌国运之战,秦国打赢了。可是,随着捷报一同到来的,是白起的请粮文书。长平之战秦军俘获了20多万赵军,此时尚待处置。百万秦军加上20多万赵军降卒,每日消耗的粮草是个天文数字。

兵贵神速,卫大夫出发之后,白起并没有闲着,他认为灭赵战机已现,天予不取,必受其咎,因此他分兵平定上党各郡之后,兵分三路继续进发。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主力,围攻邯郸。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

如何处置20万赵国降卒,白起不敢擅专。白起此前虽有屠军之举,然而那都是战场上兵戎相见。如今赵军降卒已然束手,杀降之举,必然获罪于天。白起很聪明地把如何处置降卒的意思暗示在请粮文书里,请示上峰,表示自己不背这个黑锅。

上峰是谁?自然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看到白起的书信,立时就明白过来。大战多年,秦国也没有多少余粮,如何妥善处置这些降卒自然颇费思量。如果放了这些降卒,他们回去之后第二年又能拿起武器与秦军对阵,长平之战等于白打了。如果收编这些降卒,秦国的后勤压力陡然变重。范睢则在旁边说:“此前秦军收编降卒,人数较少,容易消化;此次赵军降卒有20多万人,而赵人勇猛骁果,其父母妻子都在故国,一旦为乱,则变生肘腋,秦国将夜夜难安。”

秦昭襄王听得此言入心,与范睢交换了一下眼色,范睢则表现狠决的神色。秦昭襄王略不自安,因此让卫大夫退下休息,再与范睢商议。范睢一再坚持,说:“攻地攻人,不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战争将无有穷已。”秦昭襄王踌躇不决,杀降之事,非王者所为,一旦做下了,青史之上,必然背负骂名。范睢则说:“大王何不面授机宜,不留片言只句。”第二日,卫大夫入宫面君,秦昭襄王拿给卫大夫一张空白的诏书,让卫大夫星夜驰往军中。白起接到诏命,却没有等来粮草,自然明白君王用心。

(秦昭襄王也忧心如何处置降卒)

白起背负了屠夫的骂名,心里明白是范睢的主意。然而,白起与范睢的恩怨还没有完。白起军分三路,深入赵境,略地无数。韩国和赵国均惊恐万分,于是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候范睢。苏代使人间行至秦,对范睢说,“灭赵后,白起的功劳将要大过您。”范睢连夜向秦王谏言,以秦军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王最终答应韩割赵求和,正月休兵。自此,白起与灭国之功失之交臂,也与范睢结下仇怨。

范睢之所以能够说服秦王放弃灭赵,原因并不是秦国不具备灭赵的实力。实际上,秦国当时灭赵的军事部署,都已经完备了,只要秦王一声令下,赵国在旬日之间,只能接受灭亡的结局。可是,在战场之外,就不由得秦王不考虑灭赵之举对战国均势的影响了。

秦王虎视东向,六国皆束手西朝。这是秦国建立在六国各怀鬼胎,合纵之盟流于形式的基础上。秦国在长平战后虽然有足够的实力灭赵,但是“黄雀在后”,元气大伤的秦国是否还能从容应对列国合纵的攻势呢?当年五国攻伐强齐的起因齐国吞灭了宋国,才招致诸候人人自危,打破了战国均势,诸侯们怕下一个轮到自己,才愤然合纵攻齐。范睢强谏秦王控制住对灭国之功的贪婪,即便出自争权夺利的私心,但从天下大势来看,无疑是明智的。在秦军尚有威慑力时提出要求韩赵割地罢兵言和,秦国得了实惠,又使赵国一息尚存,而不授人以柄为五国伐秦创造条件。

(范睢远交近攻之策杀人百万)

白起是个军事家,他考虑问题局限于战场上,因此对范睢阻挠他建立更大的功勋心怀敌意。当一个国家的军事强人对一个文官客卿产生敌意,范睢不自安的心情越发强烈起来。白起与范睢的交锋,在白起归国的那一刻几乎就已经打响了。

八个月后,赵王果然有血性,在做了充分部署之后,毅然拒绝了割地求和。以前许诺割地,都是缓兵之计,堂堂赵国,光明磊落,怎么可能像韩魏一样屈膝事秦?刚强铁血的赵国没有被打服,秦昭襄王气不打一处来。于是,长平之战烽烟刚熄,邯郸之战战火又起。

此次,秦昭襄王与范睢的用意,更多是一次战略试探,因为秦国并没有派出倾国之军去攻赵。这一方面可能是出于秦国战争创伤还未抚平,更多的可能是秦王希望通过这次战争消耗赵国的战争潜力,阻止其恢复过来,同时秦王还希望通过小规模兵力的试探,观察六国对秦的态度。

(邯郸之战形势图)

邯郸之战在秦国只是想教训一下赵国的战略设想中被打成了添油战术,越来越多的秦军被派到了邯郸前线。秦军最多时,集结在邯郸一线的军队有25万人,负责外围警戒任务以及沿线通道安全的,数以十万计。赵国情知力弱,不能与秦军野战,因此坚壁清野,主动放弃了邯郸一线的堡垒要塞,退入邯郸,由廉颇带着10万赵军死守城池。赵孝成王从长平之战的失败中总结教训,不再与秦国拉拉扯扯,表现出与秦军鱼死网破的决心。魏、楚两国认为唇亡齿寒,最终决定出兵救赵,三国联军在邯郸城外重创秦军。

秦军战事不利,弱赵的战略设想没有达成,反而促成了东方的合纵之盟。秦昭襄王窘迫无奈,立劝白起为将,率军攻邯郸,以解秦军之危。白起对秦昭襄王的使者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候救日至,彼诸候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候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白起拒绝挂帅,秦军在前线一败再败,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秦军复败,再退回河西。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白起之死:君臣不相安的后果)

此次四国合纵,秦国丧军三十余万,长平之战战果尽失,国家有存亡之危,朝野震动。白起此时再次表达不满:“邯郸之战不可为,我固知之。大王不听我言,所以有今日之祸。”秦昭襄王大怒,命他即刻奉诏,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范睢对秦昭襄王说:“(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于是派使者追上白起,赐其自裁。

白起一直到生命的尽头,都保持不败的记录。常胜将军的名号,既是荣誉,也是拖累。白起之名,重于当时,是秦国军队一杆大旗。可是正因为如此,白起更在意自己的声名。他不愿意杀降,不愿意接受战败,因此在处理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的问题上,与秦国的决策层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始终都是站在一个军事家的立场去看待战场得失,却没有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只是关注个人荣辱而不顾国家大局,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亦不足谋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