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是唐朝一位非常好的宰相,武宗皇帝在位期间李德裕曾是他最信任的人李德裕。李德裕年轻的时候就以门荫进入仕途,后来陆续担任过很多官职。到了武宗年间,武宗皇帝非常喜欢他,李德裕被任朝廷宰相之职。当时朝中有武宗皇帝和李德裕两位执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李德裕像
武宗皇帝逝世之后李德裕,后面继承皇位的是宣宗李忱。宣宗年轻的时候,由于母亲身份低微为人十分低调谨慎。之前武宗皇帝觉得李忱虽然为人低调,但并非等闲之辈,担心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对其实行过严厉的打压。宣宗李忱继位之后,忍受了大半辈子,迫不及待的要摧毁武宗之前的所有势力。宣宗之前吃过很多苦头,这也正好树立了他坚韧刚强的个性。
李德裕是武宗皇帝最信任的人,当然宣宗第一个要摧毁的就是李德裕李德裕。更何况当时李德裕是朝中宰相,位高权重就更不能手下留情了。宣宗继位第二天就免去了李德裕的宰相之位,之后在一年多时间,宣宗几乎把所有重要的武宗朝臣都贬出了朝廷。他不断的培养一批批自己的新势力,稳固自己的帝位。
俗话说: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表面上看,白居易不受宰相李德裕的待见,好象是应了那句老话:文人相轻。其实原因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白居易与李德裕头号政敌友谊非常深厚。这么一来,就牵涉出第三个人来:牛僧孺。
此人也是个牛X的人,官最大时,当过唐穆宗、唐文宗时的宰相。白居易与牛僧孺交好,说起来好多人不信,主要是因为石头。牛僧孺一生不爱钱财,但有石癖,并且藏石甚多,且多佳作,抽象具体均有,形神兼备,独树一帜。白居易于会昌三年(843)五月题写了著名的《太湖石记》,主要写的就是牛僧孺如何藏石赏石,并将“藏石大家”名号安在了牛僧孺的头上。当时,大才子白居易的名声大了去了,经他这一宣传,名人效率立即把牛僧孺推到了石坛上的最高端。但是,凡事都有好的一面,肯定还有不好的一方面,当两个名人交好时,说不定就会有第三双眼睛时刻关注着你们的一举一动,而且拥有这双眼睛的人,可能能量更大,手段更高明,让你在不知不觉当中过得十分不舒服。现在,就扯出本文第三个主角李德裕。这也是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要才有才,要权有权,还是个官二代,李德裕的老爸就是宰相,他自己中年时期坐上了大唐宰相的宝座。
李德裕与牛僧孺是一对针锋相对的政敌。在唐朝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著名的“牛李党争”,具体就是官场上那些争权夺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在此就不多提了。而牛僧孺就是牛派首领人物,李德裕就是李派的头。自然而然,当时手握大权的李德裕就把白居易放到了对立面,纵然你白居易才高八斗,我也不重用你,还不时的打压你。因此,当白居易的好朋友刘禹锡向担任宰相的李德裕三番五次推荐白居易,询问李德裕看没看过白居易文集时,李德裕说:“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了,但没有读过,今天因为您的提及而看看。”等到李德裕带着刘禹锡来到自己的书房后,刘禹锡发现白居易的文集已经装满了书箱,埋没于灰尘之中。李德裕拿出一本书,打开后又接着合起来,对刘禹锡说:“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他的文章精妙绝伦,为什么要再看呢。只怕扰乱了我的心,这就是我不愿意看他文章的原因。”此刻,李德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原来他早就知道白居易是个大才子,就是不看文章他心里也是一清二楚。真正的原因是李德裕压根就不想重用白居易,于是以没有看过白居易的文章而自欺欺人罢了。说了这么多,有点贬低李德裕的意思,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我是白居易的粉丝。
谢谢悟空小秘书的诚挚邀请。
说道“牛李党争”,不仅仅是李德裕与牛僧孺两人之间的“意气”之争,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808年(唐宪宗元和三年)的一次制举策试。
当时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的卷子直言时弊、文笔清新,唐宪宗阅览试卷,大喜过望,马上做出指示让中书省准备委任这些人做官。
不料,时任宰相的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从中作梗,认为这些冒进轻燥的年轻人背后主谋是自己官场上的对手裴垍,王涯等人,并到唐宪宗面前泣陈朝臣考试徇私舞弊。
毕竟当朝宰相言语分量重,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不仅被黜落下第,还因为老李一言而委屈多年不得升迁,怨恨可想而知。
从唐宪宗朝此时开始,历经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一直到唐宣宗朝,历经六代皇帝,牛李党争父一代子一代,斗的你死我活,谁也不相让。
大略分类,李德裕一党可作为士族门阀的代表,牛僧孺一党可以作为以进士为核心的寒足地主代表,两党之间君子小人相杂好,大体上论,李党君子多,牛党小人众,而且李党党魁李德裕本人力主削夺藩镇、抵击吐蕃,功名赫赫。而牛党党魁牛僧孺因循守旧,粉饰太平,因私废公。
唐宣宗继位后,对自己全无拥戴之功的太尉李德裕深深忌惮,把李德裕一贬在贬,一直贬到天涯海角所在的崖州(今海南三亚)。
综上所述,李德裕身陷党争之中,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老爹给刨下的坑,一方面是自己的出身决定的,还有一方面是时代所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