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嬴荡去世的时候秦武王嬴荡,因为太年轻而且没有子嗣,就只能从他的兄弟里面找一个人继承王位了,秦惠文王的儿子还挺多,一共有九个儿子,这也造成一个麻烦,就是争王位的人太多了。

秦武王嬴荡:秦武王骤然崩逝之后,作为秦惠文王的次子赢壮为何没能继承王位?

表面上最有机会的是秦惠文王的二儿子赢壮,也是嬴荡的嫡出兄弟,都是惠文后所生,性格和嬴荡也很相似,当时已经26岁,最主要的是赢壮得到了惠文后以及武王后的支持秦武王嬴荡。

秦武王嬴荡:秦武王骤然崩逝之后,作为秦惠文王的次子赢壮为何没能继承王位?

秦武王嬴荡:秦武王骤然崩逝之后,作为秦惠文王的次子赢壮为何没能继承王位?

纵横认为,恰恰是年龄限制了赢壮继承王位,对于任何一个大臣来说,他们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和嬴荡一样热衷武力的君主登基,而且不便于控制,正是因为太了解,所以才不希望支持秦武王嬴荡。

在立嬴稷为王的秦国内部因素来看,最主要的还是嬴稷的舅舅的支持,《史记》中记载:“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

很多人都以为当时宣太后和魏冉都有势力,并且也都支持嬴稷继位,实际上支持嬴稷的还真就是魏冉坚持的,嬴稷虽然也是宣太后生的,但是宣太后当时并不是只有嬴稷一个儿子,当时宣太后想立公子嬴芾继承王位。

但是魏冉决定拥立嬴稷为秦王,原因就是,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担任职务,屡建功勋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再凭借其与宣太后的姐弟关系,在秦国发展的很好。

实际上,魏冉当时的权力也是有限的,真正能够让魏冉和宣太后最终选择拥立嬴稷为秦王,实际上跟赵武灵王有着巨大的关系。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国力快速增强,所以也有意染指他国势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正值秦武王去世,赵国当然希望自己的势力影响到秦国。

当时秦国与燕国联盟,嬴稷在燕国作为人质,因此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在秦武王死后,赵武灵王是派宰相赵固到燕国将嬴稷迎入赵国,进而送到秦国去,赵武灵王的本意是扶持一个亲赵的秦政权,有了赵武灵王的支持,魏冉和宣太后最终改变了主意,决议立嬴稷为秦王。

在《战国策》里面有一个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的赵威后溺爱自己的儿子长安君,因为秦国来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的条件是一定要让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不肯,后来触龙说说了一句“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其实在秦武王死后,赢壮没能够继承王位就是因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嬴稷因为到燕国去做人质,才有了赵武灵王支持其继位的因缘,也算是于国有功了,包括秦国后来的子楚能够继承王位,也是因为早年被当作人质留在赵国,于秦国有功。

秦昭襄王继位后,赢壮不服,联合各路势力决定取代嬴稷,最终被宣太后和魏冉平定,赢壮和其他反对昭襄王的兄弟都被杀死。

秦武王嬴荡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之兄,是古代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

秦武王嬴荡:秦武王骤然崩逝之后,作为秦惠文王的次子赢壮为何没能继承王位?

公元前307年,也就是秦武王四年,在攻下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打通秦国东出的大门后,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邑,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

秦武王嬴荡:秦武王骤然崩逝之后,作为秦惠文王的次子赢壮为何没能继承王位?

秦武王的奇葩举动让他“名留青史”,显然这是一个悲剧。

秦武王嬴荡:秦武王骤然崩逝之后,作为秦惠文王的次子赢壮为何没能继承王位?

但是作为一代国君,秦武王纵使再孔武有力,也不会干出毫无由头的事情来。

那秦武王为什么要去周王室举鼎呢?

旭哥将从周王室的鼎有什么特别之处、秦武王举鼎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两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周王室的鼎有什么特别之处说起供奉于周王室的鼎还真不一般,不是一尊,而是九尊青铜大鼎,这便是大禹九鼎。

夏朝初年,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令各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成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封禅书》

从此之后,九鼎便成为国家政权的代名词,也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夏朝灭亡后,九鼎迁于商,商朝灭亡后,周王室得到九鼎。

故而,九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代代流传。

秦武王举的大鼎便是九鼎之一的龙文赤鼎,龙文赤鼎是九鼎中最大的鼎,也是雍州的象征,而雍州是周王室兴起之地,也是秦国兴起之地。

秦武王为什么要举鼎,而不是问鼎呢?至今流传一个成语,问鼎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左转》的记载。

公元前607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的机会,将军队开到东周洛邑,一见到周定王派来慰劳的王孙满,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实际上想表明取周代之的雄心,王孙满说,国家的兴亡在德不在鼎,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天命还在,所以九鼎的轻重不能过问。楚庄王只能性悻然离去。

鲁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转》

可见,问鼎中原,也就是通过问九鼎的轻重,来表明取而代之、改朝换代的雄心。

既然楚庄王已经问过九鼎的轻重了,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而此时的秦国远非楚庄王时期的楚国可比,争霸诸侯之间,早已不是秦国所图,秦国的目标已然是取周代之,一统天下。

所以,一定要比楚庄王更进一步,干脆不问九鼎的轻重,直接将九鼎举起,难道还能不知道九鼎的轻重,天命之所归吗!

而且,秦武王举的大鼎为龙文赤鼎,是九鼎中最重的,也是代表着雍州,而雍州是周王室和秦人兴起的地方,举龙文赤鼎,寓意不是一目了然吗!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赵世家》

总结:历史往往充满了偶然性,秦武王举鼎,并没有知道鼎之轻重,反而被大鼎砸死,令人可悲可叹。

也许正如王孙满所言,周室虽微,天命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