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忠诚于谦是怎样死的石灰吟于谦,他为何把自己比作“石灰”?回答这个问时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朝代具体事件事因:
大明英宗年间石灰吟于谦,北方最大的劲敌就是蒙古。有一年,一位蒙古贵族将领名叫也先,他率领大批兵马来犯。一向小视敌军而高估自己能力的明英宗,竟然接受了一位臣子王振“御驾亲征”的提议,结果,在土木堡这个地方遭蒙古人袭击,不但全军覆没,而且皇帝英宗本人被蒙古人俘虏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下子,举国群龙无首,皇太后准备了无数珠宝,想把儿子赎回来,可是也先这个家伙拿了珠宝后,不但不放回皇帝,还想再继续攻打北京,幻想恢复他们的“大元江山”石灰吟于谦。
许多大臣都建议放弃北京,大家一起逃难,或再搬到南京去避避风头,跟也先讲和算了。
这时只有于谦力排众议后,并火速从各地调集兵马到北京来,日夜打造兵甲武器、储备粮食、保卫京师,严惩罪魁祸首王振,大快人心之时,他又拥立了英宗的弟弟成王为景帝。让蒙古的也先“挟皇帝为人质以侵略大明江山”的策略无法得逞。当也先挟持着英宗攻到城下时,于谦披着盔甲上阵、挥泪(也就是忍痛不管城下的皇帝死活)迎战,终于击溃了也先的军队,
也先大败,只好又带着明英宗退回紫荆关。经也先与贵族商议,如果杀了“人质皇帝”后必引起明朝内部精诚团结从而带来祸患,如果放归,明朝皇室必定会因帝位而内起矛盾。所以再挟持“前皇帝”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于是只好放了狼狈的明英宗,让他逃回北京。
从这一段历史来看,文武双全的于谦是拯救明朝的大功臣。可是,过了几年之后,于谦却被以“意图谋反”罪名处死,在京城百姓眼睁睁的见证下处斩了,留下明朝历史上最让人沉痛的一声叹息,了解了事因,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于谦是怎样死的?
第一,于谦的死却也是老早埋下的“必然”,关键点何在?
想当初。英宗一定很恨他。被放回来的前皇帝,留在宫中和已经即位的弟弟(后来的明代宗)斗法——继位的代宗一直想把英宗干掉,却下不了手。坐冷板凳的英宗也一直想要恢复王位,只是苦无机会。
后来代宗一次卧病时,英宗看到机会来了。一群宦官把被幽禁在南宫的“前皇帝”英宗迎了回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宫廷政变,重拾王位。本来就不太英明的英宗一上台,当然要给这个只顾国家、不顾他性命的大忠臣于谦一个教训,立刻把谋反的罪名扣在他头上,于是,不顾人民如何拥戴于谦,于谦还是被斩首示众!
第二,“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旧为忠家”。善于指挥千军万马的于谦,也是当时最廉明奉公的忠臣,他还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在因此事件被“定罪”后,写了—首《石灰吟》,以石灰来自喻自己做人做事:“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人如其诗,诗如其人。
后来这首诗真成了他悲剧的写照:千锤万击之后,粉身碎骨。一直到他死后第八年,才有人帮他平反。
如果于谦在英宗被放回国时,心狠手辣地建议新皇帝“杀了英宗”,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也不可能有两个君在两个皇帝的斗争下当官,就好像在养着两只老虎的兽栏里讨生活一样。可惜,忠肝义胆的于谦,心眼里不会有这么阴狠的想法。他没有错,错只错在不顾虑人性底部的幽微阴暗的运作使于谦致死。“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这是于谦的性格。所以于谦既死也是“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坚毅果敢形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