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看到刘邦和齐王已经议和楚汉战争,打算停止进攻齐国。可是蒯彻(后改名蒯通)对郦食其游说齐王成功是羨慕妒忌恨,一个劲窜掇韩信攻打齐国。韩信脑袋一发热就率领大军攻打齐国,齐王大怒把身在齐国的郦食其给投进沸水锅里煮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刘邦的谋士郦食其说服了齐王,齐王把准备攻打刘邦的大兵撤了回来,背叛了项羽投靠了刘邦楚汉战争。无所事事的齐王和酒鬼郦食其是日日纵酒,夜夜笙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一切看似大功告成的时候,郦食其这个酒鬼、说客,是大难临头了楚汉战争。
间接害死他的人,就是汉王刘邦。
刘邦总感觉齐王不可靠,所以,他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边派郦食其说服齐王,一边派韩信率领大军随时准备进攻,一旦游说不成,马上就让韩信进攻齐国。本来韩信看到汉齐已经议和,不准备进攻齐国了,这时候,一个好事的家伙跳了出来。他叫蒯彻,后来为避汉武帝的讳,大家都叫他蒯通。
蒯彻可能对于同行郦食其游说齐王成功,有一种羨慕妒忌恨的心里。他在韩信耳边是卯足了劲的吹风:您看看郦食其那小子,凭三寸不烂之舌,一夜之间下了齐国城池七十多座,您辛辛苦苦一年拼命到头,也不过打下赵国城池五十多座,"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韩信的自尊心特别强,蒯彻的一个激将法,使韩信马上就率领大军东进渡河进攻齐国。最可怜的是郦食其,是好人没做成,弄个里外不是人。
齐王正和酒鬼郦食其狂饮,听说韩信率领大军来打自己。马上就下令:把满桌子的山珍海味都撤走;又下令:"上一口大油锅!"一口冒着泡的大油锅抬了上来。
现在的情况,老傻子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郦食其死到临头,是依然英雄本色,没有说出一句求饶的软话,只是鄙视齐王一眼:"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是慷慨陈词一翻后,自己跳进热气腾腾的大锅里,自个儿把自己煮了。齐王是看得目瞪口呆,半天没有缓过神来。
郦食其虽然是个文人酒鬼,但是在生死关头表现出一个侠客的壮举。
如果在楚汉战争时,最后的胜利者是项羽而不是刘邦,或许将会对中华历史的进步带来消极影响。至少中华大地的“大一统”进程,将会严重受挫,甚至出现倒退。假如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不仅会使秦朝的统一成果付之东流,而且还会使天下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动荡中!到了那个时候,得利的只有那些野心家,受苦的则是黎民百姓。
(大一统的践行者——秦始皇)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项羽非但没有意识到使“天下归一”的重要性,反而顺应了战国时代“裂土分茅”的历史惯性。
项羽在进入关中以后,想的不是借助关中地区的有利条件,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而是妄图通过分封反秦有功之人,使天下恢复诸侯林立的旧秩序。
因为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所以没能彻底消除千百年来“裂土分茅”的旧思想。因此虽然秦朝建立后通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在行政区域上消除了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的隐患,但是要彻底消除“裂土分茅”的顽固思想,却仍是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当秦朝崩溃以后,整个天下便面临着该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是迈向继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大一统之路,还是退回导致天下四分五裂的裂土分茅的老路?
(继续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汉高祖刘邦)
不幸的是,项羽主持的“戏下分封”,正是使天下重新回到四五分裂局面的倒退之举。
项羽企图凭借其实力雄厚,以“西楚霸王”的名义制衡各国诸侯,使天下恢复安宁。全然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王朝,彻底根除分封制带来的弊端,就根本就无法消除使天下重新陷入战乱的隐患!
而后来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分封制不仅无法使天下保持稳定,反而使各国因“分赃不均”而战火重燃。随着齐王、汉王先后向项羽发起挑战,暂时的、脆弱的平衡局面,最终还是破裂了!
由此可见,项羽重拾分封制的唾余,非但没有发挥促进天下安定的作用,反而给了有地盘、有兵力、有野心的诸侯国,为获取更大利益而铤而走险的机会!
(重拾分封制的西楚霸王项羽)
最后经过四年左右的较量后,楚汉战争以项羽战败,被迫乌江自刎而结束,西楚霸王终于尝到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苦果!
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以后,在继承秦朝统治制度的同时,也继承了秦朝的“大一统”思想。
尽管迫于形势所迫,刘邦不得不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办法,并通过以同姓王取代异姓王的方式,加强对原六国统治区域的控制力度。但是整个西汉王朝的发展脉络,却始终是在奔向使天下归于一统的终极目标!
此后,汉景帝在平定同姓王发动的“七国之乱”的同时,已经消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而汉武帝又实施了“推恩令”,进一步分化瓦解了诸侯国。
而且还通过实施“独尊儒术”,统一了天下人的思想!终于彻底消除了导致天下分裂的隐患,巩固了来之不易的大一统局面!
(西汉初年同姓王与朝廷并立的局面)
综上所述:如果在楚汉战争中,刘邦没有取得胜利,那么整个天下仍将陷于四分五裂之中!秦朝以来天下走向大一统的趋势会大大延迟,甚至于夭折。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巨大损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