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开始于隋唐,结束于辛亥革命前夕,历经一千多年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的兴起,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通过科举考试让广大读书人有了一条入仕的途径,从而控制住了读书人的思想灵魂。所考内容范围科举制的影响、科目及所考题目都是由朝廷钦定,体现的是封建王朝的意志,当然捍卫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其积极意不外乎对稳定社会局势、选拔官员和文化传承有推动作用。
科举考试始于隋唐,应该说完善于宋代。尤其是北宋对应试人员的出身没有过多的限制,曾经出现过师生科举制的影响、父子和主仆同场竞争,同科及第的局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良好开端。
科举考试制度对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选拔知识分子充实官员队伍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对马上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和满清王朝,不仅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巩固和发展,并且与前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翻开任何一本史书,凡是能够留下文字的古代先贤,绝大部分的人都是饱读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不少人都是进士及第。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考试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科举考试之所以历经一千多年长盛不衰,说明在人才选拔方面还是受到了统治者和部分读书人的欢迎。消极影响故然不可低估,吴敬梓的一本《儒林外史》概括了多少读书人的血和泪,被选入中学生语文课本的《范进中举》一文,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历史已经进入到二十一世纪,讨论科举考试制度的优劣,还是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上所发生的对社会影响深刻的事件,以史为鉴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2020/02/08)
科举制在中国总共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制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今天我们就从所处时代的角度来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初期,一般认为科举制起于隋朝开皇年间,也就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在隋朝以前中国的选官制度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前期的九品中正制的确解决了两汉以来察举制的弊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评选评级的中正官逐渐被门阀士族所掌控,到最后,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此时,科举制的出现的影响是很大的,意义是非凡的,科举制的出现使得寒门也可以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变身士族乃至是贵族,打破了以往寒门不能为官的桎梏,为朝廷输送了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结束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对皇权的威胁也更小了,所以,科举制的出现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2.发展期,科举制起于隋,发展于唐。唐朝新设了殿试和武举,采取了分科取士制度,设立了进士科,使得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唐朝的大多数宰相都是出自进士科,正是因为科举制为大唐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才使得大唐繁荣昌盛,因而影响是积极的。
3.完善期,隋唐的科举考试没有采用糊名制,也就是说,考官在批阅试卷的时候是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的,这就使得营私舞弊的想象越来越严重,宋朝历来重文抑武,为了根除这种弊端,采用了糊名制,这样使得开科取士变得更加公平。所以,此时的影响也是比较积极的。
4.鼎盛期,科举制最鼎盛时期是在明朝,明朝统治者为了使读书人读死书,使用了八股文来取士,禁锢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虽然有利于皇权的巩固,就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此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
5.衰亡期,清朝时期,西学发展开始逐步超越东方,但此时清朝统治者以天国的姿态并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合整个社会的发展了,于是清政府于公元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的,所以,此时的科举制对整个中国的影响是消极的。
简要概括: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大致简要说明:要想详细了解科举制度,我们就不得不讲中国学术的发展。起初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直到春秋时期,士族阶层的饭碗碎了。学术才开始在民间推行,推行在民间搞学术的典型代表,孔子。直到隋朝开过皇帝,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为了选拔人才,采取了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
这时候科举还没有形成制度,是在隋炀帝上位后,隋炀帝改革官制与租调制度,并开始设进士科,最终形成科举制。
隋炀帝这么做,也是因为他刚刚继任皇位,得位不正。然后关陇贵族势力雄厚,他的很多抱负无法有效执行。为了平衡关陇贵族的势力,引进南方士子。特设科举制度,来让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隋炀帝做了很多举措,比如修大运河,是为了沟通富裕的江南。搞科举制,为了拉拢江南势力。
科举制的功效前面我们说到科举制,可以拉拢江南势力。那是因为在隋朝时期基本都是关陇贵族势力把持朝政。而科举制的改革,说白了就是动关陇贵族的蛋糕。所以隋炀帝的很多举措,虽是好意的。但是严重激怒了关陇贵族势力。所以隋朝的覆灭很快。而唐朝建立后,为什么会继承科举制。它是通过隋朝的覆灭,看到了贵族势力的存在,严重影响皇权。所以就把这种制度给继承下来了。这样可以削弱贵族势力。
在特定时代肯定是好的
好处是打破阶级固化,有稳定上升渠道。科举不问出生,是人只要才华够钢就可以上。而不像以前只有贵族才拥有学习的权力。让贫苦百姓看到了希望,造反自然也就少了很多。
还有就是选拔除了大局观,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相对突出的人,治理水平提升了很多。能满足科举至少说明一点,学习能力相对还是可以,在思想上也达到了一个统一。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举考上也不代表一定就能上岗,储备了人才。能在特殊时期及时补充人才。
不好的地方,它本生是中央集权的产物,让皇权对人民的控制越来越严。因为科举的内容是由皇家确定了,这样就可以选择对他有利的方向考查。在一定程度决定了社会学术的发展方向。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仅供参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