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秦始皇当时的如此强大秦二世,在很短时间内统一六国,南征百越,实行42个郡县制,继而实行文字、钱币、度量衡的统一,为秦帝国的强大铺平道路,秦朝完全可以避免覆灭。如果我是秦二世,我会这么做:
首先,审时度势,继续执行并完善先皇创立的郡县制,文字秦二世、钱币、度量衡的统一……
第二秦二世,人事调整,唯贤是用,从大臣选几个德高望重的辅佐自己,把老甲鱼李斯换掉,调离边远地区;之罪赵高,将其及党羽除之;把先皇的公主们留下,许配能人将士,或大臣之子,为自己执政准备一个强有力的效力团队;把二十几个弟兄分散到36个郡县去,掌管财务和财物,军事另选心腹,这样不会对自己构成任何威慑,从长远看利大于弊。
第三,安抚百姓,休养生息,避免战争。
第四,安抚将士,养精蓄锐,提高战斗力,为在原有领土上扩大地缘做准备!
第五, 招贤纳士,优化自己执政智囊智库,保持新鲜血液。
……,……,……
其次,所有大事小事尽量亲力亲为,明察秋毫,果敢决绝。
最后,友谊邻邦,外安内养,如果我是秦二世,秦朝不但可以不灭,还可以长久不衰,世世代代!……!……!……
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对内压榨的范围从普通老百姓扩大到了基层官吏头上。
压榨老百姓对于基层官吏来说无所谓,他们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好处;但是压榨基层官吏头上,他们就不能容忍。
根据秦汉史学者研究,史记里记载的秦二世时期征发的“闾左”,这个“左”其实是“佐”的通假字,所谓的“佐”其实就是秦朝基层官吏,类似于今天街道办事处办事员、副主任这种级别。
别的不说,陈胜吴广可是秦国第四等级“不更”啊,所谓的“不更”,在秦朝爵制下杀了四个敌人后才能获得的爵位,获得“不更”爵位后,秦人就可以不用再服兵役。
但是,我们看到史书上写着“皆次当行”,也就是都必须去。
说白了,秦国压榨老百姓,秦国官吏还可以站在秦朝皇室这一边,和皇室一块压榨老百姓;但是当秦朝的“铁拳”对着基层官吏而去的时候,这些基层官吏可不是那些毫无反抗能力的普通小老百姓。
以刘邦为例,他在秦朝担任“亭长”,这是一个很小的官,可以说是秦朝最基层官吏,但是事实上刘邦在沛县却拥有很大的势力,就连萧何这样的沛县副县长级别的官员都和他关系密切,而且刘邦本人就是沛县当地“社会大哥”。
换言之,刘邦是具有反抗秦朝压榨的能力和实力的。
其实我们看史记,秦末所谓的起义,其实主要参与者绝大多数是秦朝官吏以及地方豪强。
这并不是说秦朝对老百姓好,所以老百姓不造反,而是秦朝老百姓被压榨的没有力量造反,有造反能力的是基层官吏和豪强。
秦始皇担的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先不谈其他,单就横扫六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权性质的国家这一件就足以傲视群雄。许多人其实不清楚这一成就到底伟大在何处,且听我叨叨几句。
1. 秦灭六国一统中原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以战止战的目的,自周室衰微,诸侯壮大,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一直不断,使得人口锐减。据载战国期间因战争死亡约两百余万人,而战国期间总人口也才两千多亡,真是触目惊心。而秦之后行中央集权制,而这杜绝了诸侯纷争局面的形成。
2. 秦灭六国后秦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一些列措施加速了中原地区的融合发展。
3. 秦灭六国后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所以秦始皇加速了中国的社会进程。
这些成就足以证明秦始皇的伟大。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伟大人物也一样。
秦一统六国后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以致于行严苛峻法、焚书坑儒等措施想要加强自己的统治,最终适得其反。
末年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之术,且没能培养一个足以扛起秦万世基业的接班人,而这几乎导致了秦帝国的二世而亡。
功是功,过是过,功过不该也不能相抵。秦始皇的有不足但不影响他的伟大。
历史就摆在那里,如何评价秦始皇自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尊重每个人的观点,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