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郑板桥的书法,除了从作品本身的“法郑板桥简介、象、意”三个方面解读外,还要从作者对书法的见解、创作观上去理解。如此,才能深入通透地把握全局。
现在郑板桥简介,咱们就听听板桥先生对书法这个主题怎么说的。
首先听听他对《兰亭叙》的看法。他说郑板桥简介:
黄山谷云:世人只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知骨不可凡,面不足学也。况《兰亭》之面失之已久乎!板桥道人以中郎(蔡襄)之体,运太傅(钟繇)之笔,为右军之书,而突出以己意,并无所谓蔡中王者,岂复有兰亭面貌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书不能亦步亦趋、守常不变,最紧要地是“突出己意”。接着又说:
若复依样葫芦,才子俱归恶道,故此做破格书以来警学。这就是板桥先生入古临帖的学书态度,也予示着他“别为一样,如秋花依石,野鹤戛烟,自然成趣”的六分半书的横空出世。
在书写《刘柳村册子》中说:
“板桥最苦,貌又寝陋,故不合于时;然发愤自雄,不以人争,自以心競”。人有自知之明,发愤走出一条不寻常之路。接着又说:
“荘生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人云草木怒生。然则万物何可无怒也?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三句话不离本行,既使是怒,板桥先生也“怒不同人”。怒也要象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
他对束缚心意的工整匀称、没有个性的楷书不满。认为:
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自作诗句)。他还对“丑”情有独钟,崇尚“陋劣”:
“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陋、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不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态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从爱石的理解,板桥先生比米老还深一层,在“瘦、绉、陋、透“之外,他还从其中读出了丑并爱上了丑。丑到极至就是大美,可谓是与傅山书法审美“宁丑勿媚”相合的双璧。
他期望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书作遗世,有诗为证:
黄铄蔡凌颠坡书,墨汁长倾四五斗…时时作草恣怪变,江翻龙怒鱼腾凌。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以上诗句,不正是板桥先生对对他乱石铺街书法作品的写意及诠释吗?不正是他书法审美理想的“光点”之所在吗?
正是以上对书法不一样的审美视角,成就了板桥嘎嘎独造、惊世骇俗、乱石铺街、歪歪扭扭的“六分半书。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等知识方面同学习,多交流,共进步!
郑板橋画竹,在他自己的诗里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揮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在此之前,另一首诗题中写道:"余画兰竹,家数小小,亦有苦心,卅年探讨。"不管三十年.四十年,都是生前诗题中讲的,不是臨终之言,他73岁逝世,画竹时间应有50余年。郑板桥是清代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诗.书.画三绝,绘画方面,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年不变之人。"早年曾在扬州卖画,44岁中进士,50岁后在山东范县和潍县先后当县令,为官清廉,体恤民族,因不善逢迎得罪上司,终被免职,重返扬州卖画为生。他通过观察和创作实践,提练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实景,胸中之竹是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以画竹抒发自己洒脱豁达的胸怀,表达了勇对现实,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立根原在乱石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
画竹之外,画兰表现人要像兰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
板橋画石,与前人不同,前人很少将石作为主题形象表现,郑板桥有时将石作为主题,画孤立峰石,有一幅题款"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一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起。
讲到郑板桥的书画,有时会提到郑板桥书画润格问题,历代文人书画,有赠画,收礼品,收钱,后两者均是"犹抱瑟琶半遮面",都不会有明码标价,郑板桥制定板桥润格,明码标价,这是历史上第一人,当时是惊骇世俗之举,“大幅6两,中幅4两,凡送礼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賬,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讲得很率直明白,收钱不收礼,也不愿与求画者多啰嗦。
颜梅华画郑板桥像。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