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司马懿心里清清楚楚的,他知道这是一座空城啊!怎么能派人打探呢空城计中计?一打探,不就全露馅了吗?
司马懿是谁空城计中计?他的智谋完全不在诸葛亮之下啊。诸葛亮为了北伐,先是使用了反间计,离间了魏主曹睿跟司马懿的关系,让曹睿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以后,才起兵北伐的。
曹睿免去了司马懿的职务空城计中计,让驸马夏侯楙(夏侯渊之子)代替司马懿指挥雍凉兵马,对抗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费尽心机要搞掉司马懿,不就是因为司马懿的智慧不在自己之下吗?诸葛亮没有十足的信心能打败司马懿,只好使用了非常手段。试想,如果诸葛亮有把握在正面战场上打败司马懿,又何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魏国使用反间计呢?
但是,只要诸葛亮一北伐,司马懿的政治生命就可以起死回生。这对诸葛亮来说就是一道无解难题。要北伐,最好是没有司马懿;可是一北伐,曹魏就必然会起用司马懿。要搞掉司马懿就不能北伐,可是如果不北伐,搞掉司马懿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的最好反映。
久而久之,诸葛亮看清楚了这一点,因此他不再从政治上下手搞掉司马懿而是开始稳扎稳打,力争从军事上打败司马懿。颇有雄才大略的司马懿自然也看到了这一点。即:有诸葛亮的北伐,才有他政治生命的延续;假如没有了诸葛亮或者是诸葛亮停止了北伐,他立即就可以享受到曹魏“兔死狗烹”的“优厚”待遇。因此,如何和诸葛亮打得不可开交且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想法确保诸葛亮能够长期的、没完没了地进行北伐是司马懿的真正目的。
所以一旦出现局势可能失控的趋势,诸葛亮的人身安全处于危险境地,司马懿就立即收兵回营。司马懿的理由也是冠冕堂皇:诸葛亮狡猾,必有埋伏,我们不能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啊!这样理由其实我觉得十分的牵强附会,但好像没有人敢于反驳。因为:一旦真的中了埋伏,那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谁来担当?曹真不就是因为不听司马懿的建议而吃过诸葛亮埋伏的大亏吗?张郃不也是中了埋伏被射杀的吗?
所以,司马懿只要一宣布退兵,一般人只好服从命令。从而司马懿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退兵回营。诸葛亮也因此总是有惊无险。这是真正的顶级高手之间的顶级博弈啊!少年时代看《三国演义》觉得司马懿真是窝囊,可是今天看来,情不自禁地为司马懿拍案叫绝。看似无解的难题,人家司马老先生硬是解决的完美无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字“缓”。俗话说得好:“事缓则圆。”然而,就一个“缓”字,有几人能够做好?举几个很简单的例子:1、让你缓几天领工资,你干吗?2、让你缓几年升职,你干吗?3、让房子缓几年再涨价,房子干吗?
“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简单易懂,但是人人都在追求所谓的高效率、高节奏、高速度。现在基本上没有人愿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了。所以说,司马懿的智慧绝对不在现代人之下。
看一看司马懿征讨辽东的公孙渊,那简直就是“快刀斩乱麻”式的,忔叱咔嚓的,爽啊!司马懿只带了四万人马,几千里奔袭,进攻人家有八万人马防守的壤平。四万包围八万哪,简直就是奇迹。硬是把公孙渊困的受不了了,要突围出城,就被司马懿擒拿斩杀了。辽东壤平一战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表现的淋漓尽致。要知道,辽东问题由来已久,当年曹操也因为鞭长莫及而对公孙康采取绥靖政策的。《孙子兵法》云:“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看到了吗?正常情况下,要包围敌人,需要几倍的兵力。
而人家司马懿却只有敌军兵力的二分之一,却也能包围歼灭敌人。奇迹啊!我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就是提醒大家,司马懿跟诸葛亮之间发生的战争具有匪夷所思的诡异性。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导演的“空城计”吧。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易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看到了吗?这就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的描写。这一小段的精华其实就一句:“汝辈岂知?”是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司马昭现在肯定是不知道的。他是后来知道的,不过是他用来对付别人(邓艾和钟会)的。
像司马懿这样,一看人家可能有埋伏就退兵;一怀疑人家有埋伏就退兵;甚至看到了人家诸葛亮的雕像怀疑人家没死也退兵……总而言之,一到了和诸葛亮有可能鱼死网破的时候就退兵。那么司马懿到底在躲避什么?面对疑团,我们必须采取客观审慎的态度考虑问题,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而是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看到司马懿对蜀汉作战态度之暧昧、之消极、之诡异,我忍俊不已却又不得不拍案叫绝。有四个字,司马懿做得出神入化,这四个字就是:养寇自重!
司马懿深知:普天之下,只有我司马懿才是诸葛亮的真正对手,有诸葛亮的频繁骚扰,曹魏就离不开我。否则,我就难逃“敌国灭,功臣亡”的悲惨命运。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司马懿的判断十分准确无误。五丈原诸葛亮一死,新任魏主曹芳就在大将军曹爽的撺掇下,把司马懿封为太傅而剥夺他的了兵权。直到多年以后,司马懿才靠自己阴养的三千死士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回了兵权,并将曹魏宗族几乎一网打尽。
诸葛亮和司马懿就象是两个围棋大国手,杀得难解难分,却又互相留有余地。“打劫”时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而是我放过你,你留下我。
西城城头上,诸葛亮一琴一首曲:“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城门外,司马懿遥望城楼上那个自己仰慕已久的人生贵人,挥挥手,掉头离去。
“孔明,我懂你!能够与你相遇,此生幸甚!我走了,我们后会有期!”看司马懿老先生的思想境界,比起那位动辄就仰天长叹“既生亮,何生瑜?”的江东鼠辈高出何止一个档次?
所以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就象是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他们相互对抗却又相互依存。这其中的尺度,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位大高手把握的非常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