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屋藏娇”是一个传颂千年的婚姻传奇故事汉武帝与陈阿娇,是一个男子对自己的原配正妻许下的承诺,故事听起来唯美感人,这个成语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变味了,指男人有钱了,在外面包养女人,已经成了花心男人的代名词了。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金屋藏娇”出自班固的小说《汉武故事》汉武帝与陈阿娇,汉武帝刘彻四岁时为胶东王,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就造一个金屋给她,以后成语“金屋藏娇”就是指的纳妾。汉景帝一共有十四个儿子,皇长子刘荣为宠妃栗姬所生,刘彻排行老十,其母亲为后宫美人王娡,汉景帝把无后的薄皇后废黜,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陈阿娇的父亲是堂邑侯陈午,堂邑侯府是汉朝开国功勋、贵族之家,地位显赫,母亲馆陶长公主刘嫖是汉景帝的同母姐姐,有窦太后这棵大树,她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陈阿娇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汉武帝与陈阿娇。 馆陶长公主是个特别有心计的女人,她一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以期日后成为皇后,她便托人去试探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的意思,谁知栗姬早就对这位长公主心生不满,馆陶长公主为了讨好汉景帝,经常从宫外挑选美女送给汉景帝,因此栗姬断然拒绝了长公主的好意,馆陶吃了闭门羹,十分的震怒,她便寻找机会废掉太子。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精明的后宫美人王娡打探到皇后与长公主的交易落败后,于是寻找机会屈意迎合、百般讨好这位有权有势的长公主,为儿子刘彻夺取太子宝座铺路。有一天,馆陶长公主带陈阿娇去见窦太后,刘彻也在一边玩耍,馆陶便将刘彻抱起来问他,“我要把阿娇 姐姐嫁给你好不好”,刘彻见大姐姐皓齿明眸,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好啊好啊,如果阿娇姐姐嫁给我,我就盖一座黄金屋把她藏在里面”刘彻的回答让馆陶长公主非常满意。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汉景帝和长公主见陈阿娇和刘彻年纪相当,从小相处和睦,感情也融洽,就同意他们这对姑表姐弟正式订立婚约,两人成年后再举行大婚。 馆陶长公主在汉景帝面前百般诬陷栗姬崇信巫术,诅咒其他妃嫔,经过长公主一番运作,汉景帝终于找借口废掉了太子刘荣,立刘彻为太子,栗姬失宠,贬入冷宫,忧郁致死。

按照中国古代“立嫡立长”的继位传统,一般都是正妻的儿子为太子,如果正妻没有子女,则在庶妃的儿子中挑选年长的,窦太后掌权,后宫太平,没人敢毒害皇子,而刘彻排行老十,皇位是很难传到他的手中,然而正是在馆陶长公主势力的干预下,刘彻才得以获得太子之位。

汉景帝去世后,刘彻顺利继位,陈阿娇毫无悬念地成为皇后,刘彻也确实善待了陈阿娇几年,可惜好景不长,陈阿娇一直不能生育,这对于后宫女人来说就是灾难。陈阿娇成为皇后以后,恃宠而骄、飞扬跋扈,刘彻非常反感,馆陶长公主也仗着自己在刘彻从立储到登基的功劳,无休止的向汉武帝刘彻索取好处,使得刘彻对这个姑姑也是越来越讨厌,正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陈阿娇的性格与其母如出一辙,骄横忌妒。

现在刘彻刚登基,窦太皇太后掌握实权,刘彻还得依靠这母女,他只能隐忍。

陈阿娇不能生育也让刘彻十分苦恼,作为一个皇帝需要子嗣众多,而陈阿娇独霸后宫,俨如一个母老虎,金屋藏娇的故事人尽皆知,仿佛一个紧箍咒困扰着他,直到卫子夫的出现,彻底终结了金屋藏娇的美梦,她给刘彻生了三女一男,很受刘彻的宠幸,卫子夫的家人也飞黄腾达,赫赫有名的大将卫青就是卫子夫的弟弟。还有他的外甥霍去病。被冷落了的陈阿娇自然不能容忍,只可惜窦老太太以过世,她也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昔日金屋藏娇的浪漫也是她不自重而自毁长城了,现在刘彻翅膀也硬了,陈阿娇只能使阴招,她收买巫女,设巫蛊诅咒那些妃嫔,最终被刘彻废了后位,幽禁长门宫终老。汉武帝刘彻与陈阿娇有金屋藏娇的美满爱情到最后的分道扬镳,说去说来就是汉武帝日益膨胀的皇权与外戚之间的冲突,皇权战胜了现实。

陈阿娇这座桥被拆,不是汉武帝一个人的“功劳”,既有汉武帝的冷酷无情,又有陈阿娇自作自受的成分,同时跟长公主的骄纵密不可分,最后新宠卫子夫的出现,给了摇摇欲坠的朽木最后一击。可以说他们四个人“齐心协力”,给陈阿娇搬了一次家。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金屋藏娇”背后的交易“金屋藏娇”不见载于正史,而是出自魏晋时期的小说《汉武故事》。讲的是陈阿娇的母亲长公主刘嫖,想将女儿嫁给太子刘荣为妃,不想被太子的生母栗妃一口回绝。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事被心机颇深的皇十子刘彘(即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娡得知。她深知刘嫖作为窦太后的女儿、汉景帝的姐姐,在宫中的影响力有多大,就主动攀附刘嫖。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一次,刘嫖逗只有4岁的刘彘玩,挨个指着身边的宫女问,把她们做你的媳妇好不好?刘彘直摇头。刘嫖又指着陈阿娇对刘彘说:把阿娇给你做媳妇呢?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刘彘当着众人的面,说下了千古名句:“若得阿娇为妻,当以金屋储之!”此言一出,刘嫖非常高兴,就和王娡定下了二人的亲事,并奏请汉景帝同意。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故事源头。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金屋藏娇”的说法不是真的,刘彘和陈阿娇结下娃娃亲是真的。这段婚姻,说白了就是一段政治联姻。两个孩子结亲后,王娡和刘嫖一个明里一个暗里,搞得太子刘荣被废,栗妃惨死,小刘彘奇迹般地坐上了太子之位。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汉武帝就是一个“薄情郎”汉武帝登基后,迎娶陈阿娇为后,史书上没有交代,他们俩婚后初期的感情状况,但我个人判断,谈不上好也谈不上坏。本来就是政治联姻,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同时汉武帝又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他不会因为个人感情影响政治。所以,极有可能是陈阿娇心满意足,汉武帝尽心敷衍。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当窦太后去世后,长公主刘嫖失去了对汉武帝控制,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汉武帝已经坐稳龙椅,长公主对他的价值归零了。从这时候开始,汉武帝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事事纵容陈阿娇,陈阿娇的好日子也就算到头了。

汉武帝与陈阿娇:金屋藏娇的故事是假的吗?汉武帝与陈阿娇究竟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一辈子身边新宠不断,他从来就不是一个情意绵长的痴情男,更不是一个为了感情不顾一切的情痴。别说是女人,就是他的母亲、舅舅、儿子、女儿等血亲,以及窦婴、主父偃、韩嫣等宠信重臣,说贬就贬说杀就杀,一切为了政治需要,从不留情。

这就注定了陈阿娇的悲剧,不,应该说他所有女人的悲剧,一旦他不需要了,立刻会弃之如敝履。陈阿娇碰上汉武帝这么个“薄情郎”,命中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三、陈阿娇自作孽陈阿娇有两大特点,一是性格上蛮横霸道,一个是智商上“残缺不全”。陈阿娇一直自诩是汉武帝的恩人,总觉得汉武帝欠她一辈子的债,加上养尊处优的大小姐脾气,全部用来对付汉武帝了。

蛮横霸道要看对谁,假如是晋惠帝那样的面瓜,不受也得受了,偏偏汉武帝比陈阿娇还要蛮横霸道,俩人针尖对麦芒!尤其让汉武帝不能忍受的是,长公主刘嫖压得他抬不起头。所以,一旦头上的这座大山被搬掉,可以想象,汉武帝会怎么对待陈阿娇。

但陈阿娇智障似的,不能看清形势的变化,不能洞悉未来,以为汉武帝就是他们家屋里的“那口子”,彼此制约。别说皇帝,这样的女人,就算普通平民家庭的男子,也未必能够忍受得了。

卫子夫受宠后,陈阿娇采取极端的手法对抗汉武帝,这是完全没把皇帝当皇帝。汉武帝看中的不光是卫子夫这个人,而是自己的尊严,无疑陈阿娇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了汉武帝忍耐极限。

当然,陈阿娇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育!这对后宫女人来说,就是致命伤。倘若陈阿娇能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夹起尾巴做人,缓和与汉武帝的关系,即使不受宠,维持一个皇后空头衔还是有可能的。但陈阿娇面对怀孕的卫子夫,采取的是极端的做法——巫蛊诅咒!

巫蛊历来是高压线,碰不得,她这么做无疑是自寻绝路!

四、煽风点火的刘嫖刘嫖此人也有两个特点:一是贪婪,二是愚蠢,估计陈阿娇的智商就是遗传她的。女儿悲剧的源头就是源自于刘嫖的贪婪,自己是皇帝的姐姐,女儿还想当皇后,所有便宜都想占尽。

便宜占到手后,还是不满足,还得让女儿独占龙宠,这就很愚蠢了。既然知道是政治婚姻,就应该知道政治婚姻的特点,就该接受政治婚姻的命运。她不,她愚蠢地认为皇帝就应该拜服在她们母女的脚下。

面对女儿与女婿的婚姻危机,她不是积极地疏导劝正女儿,而是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助纣为虐。她妄图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给皇帝施压。岂不知,她这么做其实是在拱火!面对卫子夫的得宠,刘嫖竟然企图截杀卫青泄愤,这等于逼着汉武帝跟她母女翻脸。

有这样一个帮倒忙的蠢妈,陈阿娇越滑越远不足为奇。

五、卫子夫像助燃剂加速了陈阿娇的毁灭虽然自始至终,卫子夫都没有对陈阿娇有任何报复,乃至反抗的举动,但她的出现,无疑在汉武帝与陈阿娇的婚姻火灾上,投下了一注助燃剂。

如果没有卫子夫,相信早晚也会出现张子夫刘子夫,但至少陈阿娇的悲剧会来得晚一些。而且卫子夫很争气,得幸就开花,为汉武帝先后生下皇长女和皇长子。要知道,汉武帝的第一个孩子到来前,他也饱受不育的讥讽。

卫子夫接连为汉武帝生下三女一子,关键她跟陈阿娇完全不同,不但歌舞俱佳,而且温婉贤淑。两个女人,你说汉武帝会选择谁?

所以,陈阿娇被过河拆桥,不能单纯责怪汉武帝,是多方因素造成的结果,陈阿娇自己要担负很大责任。好在汉武帝这个人有个特点,只要不涉及政治,一般他还比较宽容。被废的陈阿娇从“金屋”搬迁到长门宫,没有被杀,也算保留了一点点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