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2月中旬,刚刚宣布就职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正式任命才到北京几天的蔡元培,为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新一任校长,这既可见黎元洪当上民国最高行政长官后对教育的重视,也可见蔡元培在当时的人气之旺和声望之高蔡元培。

蔡元培: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不是蔡元培吗?

蔡元培: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不是蔡元培吗?

也是蔡元培,蔡元培在民国建立前后,可是闻名天下的风云人物。蔡元培,字孑民,浙江绍兴人,前清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这些耀眼的光环,让蔡元培时刻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蔡元培: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不是蔡元培吗?

之前几天,蔡元培由法国归国到北京之时,《中华新报》北京专电就曾醒目登载新闻:“蔡孑民先生于21日抵北京,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先生现暂居观莱园陈宅蔡元培。”当时人们对教育的热切期盼和对蔡元培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当年,急于变法的光绪皇帝,在1898年“百日维新”之时,为培养变法人才,特下拨和嘉公主府作为中国第一所皇家大学校址,取名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不久之后,即阴错阳差地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策划地和五四运动的“火药桶”。

确实,蔡元培不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不过他曾经两度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孙家鼐。孙家鼐,今安徽寿县人,咸丰九年(1859)状元及第,历任工部侍郎,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与翁同龢一样,后来都是光绪皇帝的老师。1898年秋,光绪帝任命他为京师大学堂首任管理学务大臣,他因此成为了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

孙家鼐之后,在清朝京师大学堂没有更名之前,还分别有许景澄、张百熙、张亨嘉、李家驹、朱益藩、刘廷琛任过京师大学堂的校长;中华民国建立,当时的北洋政府将京师大学堂更名北京大学后,有严复、何燏时、胡仁源、蔡元培(1916—192)、刘哲等人任过校长。如果说民国后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也可以说是严复。

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的校长有:李煜瀛、陈大齐、蔡元培(1929—1930)、蒋梦麟;日本侵华控制北平后,出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有汤尔和和钱稻孙;抗战胜利,中华民国政府恢复对北京管治后,还有傅斯年和胡适出任过北大校长。

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以前,教师是官员,学生是纨绔,本应是学习的清静之地,却成了交朋结友、攀龙附凤之地,一片乌烟瘴气。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军阀混战,时局动荡,北京大学的风气依然不见好转,学生中很多人整天吃花酒、捧戏子、搞赌博,如同市井闹肆。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力倡“兼容并蓄”的大学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引进了大批一流的教授,培养了大量一流的学生,北京大学从此风气一新,成为了全国的精神高地,与最高学府这块金字招牌,相得益彰。

因为蔡元培那五条择偶标准,是在1901年提出的,当时清朝还没灭亡,这五条征婚的标准又非常特别,符合的人少之又少,故吓跑了许多提亲的人。

蔡元培: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不是蔡元培吗?

蔡元培: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不是蔡元培吗?

蔡元培,字鹤卿、孑民,1868年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这是中国历史上出文化人、出文化名家最多的地方之一,由于家学与地域风气的影响,让蔡元培有了成材的先天条件。蔡家是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经营钱庄生意,富甲一方。家里有钱,又生于文化之乡,蔡元培因此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文化基础非常扎实。

蔡元培:北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不是蔡元培吗?

1883年,蔡元培15岁便考取了清朝秀才。1889年,21岁的蔡元培参加杭州乡试,考上了举人。也正是这一年,蔡元培与王昭结婚,组织了自己的家庭。随后,他到北京参加了会试,过五关斩六将,顺利考中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腐败无能的政府,让蔡元培非常失望,他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的新思想,后来光绪帝发动变法维新,蔡元培非常支持,但维新随着维新人士的头颅落地而走向了失败,蔡元培对清政府彻底失望,毅然辞去了官职,回到家乡绍兴,创办新式学校,希望通过新式教育来改变民众,但也以失败告终。

1901年秋,蔡元培到达繁华之都、新思想人物云集之地上海,在南洋公学任教。之前,蔡元培的结发妻子王昭因病去世了,他孤身一人,很多人便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再找个贤内助。不久,一大批媒人相继来到蔡元培的住所,要为33岁的他做媒,蔡元培不堪其扰,干脆在自己的门口贴出一张告示,也就是他的择偶标准。

告示如下五条:第一、女子不缠足;第二、是识字的女子;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这条令人有点费解,是自我表白和承诺?);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他人;第五、倘若二人意见不合,可以随时离婚。

这五条,如今任何一个成年女子都符合,但放在1901年,那是清朝,女人不缠足,是异类吧,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识字的,也是极少极少,而且,女子讲“节烈”,丈夫死了改嫁?真正惊世骇俗,会要吓跑一大堆人。所以,他的告示,吓跑了那些来前来说媒的。

虽然吓跑了媒人,又尽管是在清朝,但这样的女子毕竟还是有的,后来,朋友给蔡元培介绍了黄仲玉,此女出身书香门第,没缠足,而且识字,大家闺秀,精通书画,符合蔡元培的择偶标准,所以一说即合。因此,1902年,蔡元培便与黄仲玉在杭州举行婚礼,结成了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