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这个人,是个杰出的政客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古代的政客,其实和商人是一样的,他们行事的所有准则,唯利而已,只不过政客和商人所经营的方向不同罢了。当然,在李斯看来,大约都是一样的,他是个爱钱的人。

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李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斯因为早年的经历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爱钱的程度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李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李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境内)人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斯在政治上的建树很出众,但这难掩其唯利是求的本质。李斯的老师,那是大名鼎鼎的荀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李斯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从这一点来看,他的确是希望登得天子朝堂。当然,这不过是他求利的一种具现化,是通往钱这个康庄大道上的一个手段罢了。

公元前247年,李斯尚属没名声、没后台的那一类。于是在秦国找了吕不韦作为后台,吕不韦便让他跟着编修《吕氏春秋》,看起来商人终于走上了文路。

李斯借着吕不韦的门路,做了秦时侍卫官,当时称为“郞”,接触到了秦王,那一条康庄大道,终于算是铺开了。李斯在秦王跟前,屡次表达其政见,力劝秦王一统天下,这正合了秦王之意,李斯自然身价倍增。

李斯对秦王建议,先灭了韩国,恫吓住其他诸侯在说。韩国自是无力相抗,遂派了郑国往秦国,力求鼓动秦王修水渠,进而耗费秦国国力。

郑国渠的修建,绝对是个大工程,韩国也的确如意地拖住了秦的脚步。但秦王和李斯并非好糊弄之人。好在郑国说耗费一时却是大利,终于还是将郑国渠修了下去。郑国渠一事,对诸侯而言,可说是眼前 一亮,纷纷派遣间谍过来,于是秦王接招,下“逐客令”。

这事若与李斯没甚相干,也就没有《谏逐客书》了:“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于是秦王震动,于是李斯发达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李斯被赵高胁迫改了遗诏,整死了扶苏,不久便被赵高、秦二世给夷了三族。

观其人行事,一生不过为个利字。

人的本性就是自私的,李斯既然是人,自然也是自私的,你我也一样,都是自私自利的人。只是我们没有达到他站的高度,生活大小事没有额外人关注,才没有人在这提问你、我是否自私。

李斯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李斯是怎样的一个人?

人类幼崽,几个月大的小婴儿,手里东西拿着紧紧的不让别人碰,再大点能听懂话了,要他手里的零食玩具也是不给的。懵懂无知的他们明显不知道什么是大度什么是自私,一切行为都是遵循本心出发,从他们身上最能看出人性。

从婴儿到成人,大脑不断发育,接触的事物多了,有了自己是非善恶观,再加上约定俗成的道德枷锁,会违背本心做一些“对”的事。相反,如果遵循本心,做的事不符合大众预期,在世俗眼里就是错的,随之演化出一些贬义词,自私就是其中一个。

所以说李斯是自私的人,你我也是,至于这“自私”怎么理解就是见仁见智了。

再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汉字博大精深,同一个字词不同语境又是不同解释。单单用文字很难准确评价一个人,文字只有两种表达,要么褒要么贬,非黑即白,但人是一个多面体的生物,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概括一生。纵观古史,无论千古一帝还是伟大主席,后人对其官方评价也是有贬有褒,亦如秦先生、毛先生。

现在考评制度最常说的一个词就是量化,评价人物亦是如此。把一个复杂的人分解开来,一一评述一生所行之事,主观评判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最后加权评比,自然能得一个客观结果。题主有兴趣可做一个表格打分评比,表格越细,结果越可靠。

简单举个例,统一车轨,这是好是坏?

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时代背景下,为了交通便利,所驾马车在全国畅通无阻,统一车轨,修建同样尺寸道路是必然。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经济才能搞起来。这么一看统一车轨是好事。

坏:六国统一之前各有政治体系,国土疆域之上各有道路,风俗文化的差异各国道路尺寸必定不同,相应马车大小也有差异。六国相安无事之前,没有人会想对两者重塑。战乱爆发,秦一统天下,制定统一车轨,接着修建全国道路网,各国原有道路、马车被损毁或被重塑。文字描述轻巧没有重量,但整个工程实施起来绝非一朝一夕,这之间有多少人为此丧命,又有多少经济损失,这是无法估计也难以想象的。这些经济损失和生命,没有统一车轨就不会消逝。这么一看,车同轨又是坏事。

车同轨,李斯一生之中很小的一个举措,这么一个小事你能断定是好是坏吗?

无数件小事凑成了李斯这个多面体,量化小事尚无具体结果,人物本身怎可轻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