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神论的坏处便是不搞计划生育的神仙越来越多,到了近代,虽然嘴上尊得,膝盖跪得,百姓已经心里极端藐视皇权,封神便不再是帝王和官府的专利,普通百姓也敢于造神毁神仁元王后。

仁元王后:哪些人才能担当城隍和土地?

作为行政级别不高的城隍和土地,到了清代民国,已经由当年的正直严谨的人间偶像,部分蜕化,被戏剧处理为变态大叔和猥琐老头,他们尚值得庆幸,过不了多久,自会有人跳出,且砸烂他们的狗头仁元王后。

仁元王后:哪些人才能担当城隍和土地?

古代的城隍考核机制仁元王后,还是相当正规的,入选者多是深孚众望、刚正不阿的典型,试举明代一例:

仁元王后:哪些人才能担当城隍和土地?

哪个朝代都不乏清正廉明、断案如神的先进典型,唐代有狄仁杰,宋代有包公,明代的包公不是海瑞,而是周新。

仁元王后:哪些人才能担当城隍和土地?

洪武年间,周新即进入太学,担任大理寺评事,因善于断案颇受群众爱戴、上级好评,永乐年间,改任监察御史,不畏权贵,敢于查办大老虎,问题官员对他都有点犯怵,被称为“冷面寒铁公”。据说周新的名头最盛时,京城的孩子妈妈哄孩子,孩子哭闹不休,喊一声“周新来了”,孩子哭声就戛然而止,大气都不敢再喘。

周新调任浙江按察使的消息一传到浙江,浙江牢里的冤民高呼:“咱们有救啦!”

他加快了北京的案件受理和审理速度,使得北京的劳改农场无犯可用,濒临破产。

周新多次查办大老虎,都成功了,但最后仍然死在大老虎的虎口之下。周新有一次查办锦衣卫指挥纪纲的手下,一个千户,这次没成功,反而被锦衣卫拿下了。面圣时,周新继续耿直,煽动多名文臣组成小集团,对抗锦衣卫集团,很不幸,永乐帝更依赖刚恢复的锦衣卫集团,所以就把周新这个棒槌咔嚓了,周新临死前,很有气节:“活着我是个直男,死了我也是个直鬼,我周新就是这么耿直!”

纪纲后来犯事,周新得以平反,永乐帝发挥了周新的特点,封他做了浙江的城隍,让泥塑的冷面周新继续吓唬小孩、糊弄鬼去了。

周新的悲剧在于他意识不到他的权力是皇帝给的,是受皇权限制的,当面对代表皇权延伸的锦衣卫集团时,耿直的他试图去挑战,自然会被巨大的皇权反噬。

周新之死使文官集团意识到,锦衣卫和他们身后的太监和太监们身后的大老板,统统是不好惹的,他们只好忍气吞声,暗地里结党营社、更加抱团,开启了一个可能最差、也可能最好的时代。

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明代瓷塑家

江西临川人,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隆泰后所村人。

唐英(1682-1756年),清代初期陶瓷艺术家。

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

焦佩兰,清末民国时期浅绛彩瓷绘艺人。有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商山四皓图盘”传世,

邓碧孙――邓碧珊之子。民国时期瓷器艺人。

自小从父学画瓷艺,绘鱼藻,风格与父相近。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

晚年所作青花瓷及中国画常署“陶青老人”,江西丰城县人。从一九零七年来到景德镇至一九六八年病逝,从事陶瓷美术工作长达六十余年。生平创作釉下、釉上、堆雕、刻花瓷器数以万计,尤精于青花。

仁元王后 创建词条 仁元王后 (1687/09/29 - 1757/03/26),本籍庆州金氏,领敦宁府事庆恩府院君金柱臣与临川赵氏嘉林府夫人之女。其祖为金阏智,曾为高丽敬顺王 。1702年嫁朝鲜第19代国王肃宗大王(朝鲜肃宗),册封王妃,为肃宗第3任正宫王妃。 丁卯(1687年)农历9月29日丑时,仁元王后诞生于顺化坊私第之养正斋,即金希逸之旧宅。幼时,其从祖母权氏便觉得仁元王后有贵人之像,赞之 “步履安详,擧止端正,必也非常”。英祖(朝鲜英祖)形容其性情端庄仁慈,沉默寡言,为人正直,即使是自家的子孙亲戚,即使是官小人微,犯了错误也要训诫。 1713年,因王妃品性柔顺、贤惠淑德,肃宗赐尊号“惠顺“。景宗(朝鲜景宗)继位,第2年册封王大妃,上尊号“慈敬”。后英祖继位,册封大王大妃,又连续上尊号 “献烈”、“光宣”、“显翼”、“康圣“、“贞德“、“寿昌“、“永福“、“隆化”、“徵靖“,使拥有10个尊号的仁元王后在当时成了史上最多尊号的王后。全号为“惠顺慈敬献烈光宣显翼康圣贞德寿昌永福隆化徵靖仁元王后(혜순자경헌렬광선현익강성정덕수창영복융화휘정정운정의장목인원왕후)。 仁元王后没有任何子嗣,但是和继子英祖感情深厚,犹胜亲生母子。景宗年间,少论派极力反对将英祖封为王储。1721年,还是王储的英祖感到生命受到了威胁,他连夜逃到仁元王后的寝宫。在仁元王后的帮助下,英祖才得以保命。后来英祖对仁元王后特别孝顺,继位后,他每日亲自前去请安,风雨不改。每逢佳节,特别是仁元王后的生辰,英祖必然举行盛典,大肆庆祝,并亲自为她创作诗词,弘扬其贤德品性。 据《恨中录》记载,仁元王后生性温柔贤淑,聪慧能干,并且非常注重宫人的举止礼仪,在世时将后宫打理得紧紧有条,对后辈疼爱有加。她不仅将英祖视如己出,更非常关爱没有血缘关系的孙子思悼世子(庄献世子)。看着英祖对思悼世子的冷淡态度和严厉的苛责,仁元王后常常温言相劝,要英祖好好爱护儿子,对缓解紧张的父子关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丁丑(1757年)年初,英祖的正妃贞圣王后病逝,仁元王后非常悲哀,因年老体衰,常常精神不振,神情恍惚。农历2月底,仁元王后忽然病重,医药无效。英祖暂停一些政务,全心全意、不分昼夜地服侍继母,他甚至亲自监督下人备药。同年,农历3月26日巳时, 仁元王后病逝于昌德宫景福殿西永慕堂,享年70岁。英祖哀痛欲绝,虽然当时自己也已经年居64岁,在遗体下葬之前的5个月里,他坚持每日亲临殡殿,为仁元王后上香守孝,可谓孝感动天。英祖也亲自提笔写下《大行大王大妃行录》,尽表哀悼之情。

她是肃宗的第三任王妃 进宫时才15岁